劉晶晶
【摘 要】新課標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個性特征等開展合作學習,為完成教學目標保駕護航。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英語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17-01
一 高中英語的課程目標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門主要課程。高中學生學習外語,一方面可以促進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種可以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和進行國際交往創造條件。
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此,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英語學習方法。
二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2001年5月,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教學相長。”其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可見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熱點和亮點,能有力地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利于保持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
一般認為,學習是一種個體行為。但是以交流為目的的語言學習,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大環境下,英語學習的“交流”因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而顯得異常困難,而合作學習正好可以建立小范圍的學習語境,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
群體動力理論的創始人勒溫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合作學習的優越性:(1)群體的本質就是導致群體成為一個“動力整體”的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在這個動力整體中,任何成員狀態的變化(英語的掌握情況如考試分數的變化、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變化等)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的變化;(2)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能激勵群體達成共同的預期目的——學好英語。
三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1.現階段英語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在英語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學生參與的程度問題。合作學習的確增加了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機會,但是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生特別是平時英語成績不是很理想或比較內向的學生習慣于當聽眾,較少或不參與個人意見的表達。(2)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夠充分。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合作學習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而教師為了能在短短的45分鐘內完成教學計劃,往往不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與討論。(3)教師的評價不夠全面。很多教師只對合作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而忽視了合作學習過程的監督與評價,這就導致部分學生“逐利”思想較為嚴重,往往忽視了合作學習中實力較弱的成員,背離合作學習的初衷。更有甚者,將合作學習當成作業完成,只注重合作形式,而忽視合作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2.英語合作學習應把握的原則
第一,要有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高中英語的合作學習往往是針對問題或任務而展開的。有效的合作學習應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合作學習應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二是合作學習的教學目標應把握一定的“度”,是在學生以往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努力能完成的目標,即符合最近發展區要求的合作學習目標;三是保證合作學習的開放性,只有這樣的主題才能真正吸引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并且認真思考,積極探索。
第二,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合作學習,更不是任何時候都適合合作學習。部分教師將具體的教學目標如“每天每人完成25個單詞的背誦”作為合作學習的目標,將小組成員進行“捆綁”,這無疑會帶來負面影響。合作學習在時機的把握上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習內容難度較大,需要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2)學習任務復雜需分工合作;(3)學生意見不統一需討論解決分歧;(4)問題答案為非唯一性。
3.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第一,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個性特點等進行深入調查,確定合作學習的人員配置,并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第二,培養合作意識。傳統的學習多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逐漸滲透團隊合作意識,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榮辱觀,促進學生學習。
第三,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基礎、個性特征等確定合作模式,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時靈活運用。
第四,選擇合理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只注重結果而對過程的評價關注不足,在合作學習中應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積極的探索過程,進而激勵學生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1]庚鮮海、王月會.合作學習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3(3)
[2]方玉清.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