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廷福
當前,課程改革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往,教師總是擔心學生學不懂文章,在教學中不斷地對課文進行講解、剖析,致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說:“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子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寶庫和宇宙之寶藏。”因此,我們在和學生的共同學習中,把“學”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教師在進行各項閱讀訓練時,既要教知識、訓練技能,又要教給學習方法。教學相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質是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下面說一說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一 教師要樹立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意識
第一,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盡可能多地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第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堅持的原則是實踐性和獨立性。實踐性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學習;獨立性就是讓學生有自學的自主權,能獨立閱讀、獨自思考、獨自完成各項適合他們能力的作業或練習等,讓學生學會自學,在自學的天地里發揮才能。
第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學生應當盡早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讓聰明才智得到發掘,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需要。
第四,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外教育家幾乎一致論述到兒童教育要注意興趣的作用,“興趣是使之入門的向導”,孔子說:“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應從思想上明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只有確立了這樣的學生觀,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確立學生的主人地位。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情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把孩子們吸引到有趣味的快樂的學習活動中,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勵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因成功、進步、發展帶來的樂趣,使他們對學習入迷,并能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樂學不疲,并出現智能發展的飛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教師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第一,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精讀、細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使學生能自學。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強調邊讀邊畫、邊讀邊思、邊讀邊說,把讀書、思考和表達結合起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有各種閱讀實踐活動,而且還要動手畫、動嘴說、動腦想,有效地培養學生認真讀書、善于感知的習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掌握方法,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在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通過學會精讀、細讀、粗讀等方法,憑借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精讀是指導學生聯系文章的重點、難點,做精要閱讀,參與認識過程,增強學生認知、思維和反饋知識的能力,它不是泛讀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學生掌握了課文生字、生詞,初步領悟了部分重點詞句,抓住了課文的梗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而決不能只給觀感結論。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有這樣一句話:“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教師引導學生從邱少云烈火燒身時的樣子和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兩個方面去體會,從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有關部分,學生經點撥、議論,開竅并輕松地消化知識的疑難點,也突破了重點,體會到邱少云嚴守紀律的精神。粗讀指導:教師先介紹工具書及有關資料,讓學生熟悉課文背景,再根據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特色,揭示知識性問題,渲染氣氛或制造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和欲望,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查出生字、生詞,通過一些重點詞句的批注,使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學會查閱資料,形成能力,為自學提供基本能力,奠定基礎。學生肯自學、能自學,還應做到會自學。科學的自學方法是學生自學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形成自學能力的金鑰匙。
第三,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實踐。在自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學生自己探究,教師輔以引導,讓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在教學中依據重點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學習,讀讀、議議、練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學習方法,突出自學這條主線。但自學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隨意性”學習。自學必須在有目的、有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在進行中大致有三種形式:(1)教師先指出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然后學生自學。(2)學生先自學,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理解,從而領悟自學的內容。(3)教師邊做指導,學生邊自學。
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多方面為各類學生創設自學的環境和條件,使其經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滿足感,讓學生以積極樂學的心境投入學習,不斷優化學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