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教師的言語會影響學生的心靈。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與本班學生打交道的時間和機會要比科任教師多得多,當然批評學生的機會也更多,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要特別注意技巧。
在工作中,有的班主任輕松愉快,有的卻很煩惱,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做到嚴厲與善良的融合,使學生在班主任的批評中不僅感受到合乎情理的嚴厲,而且是充滿人情味的關切。有的班主任之所以在學生面前有時深感束手無策,是因為沒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育原則,不講求批評的技巧,急于求成造成的,并力圖用最簡單粗糙的方法一下子根除學生的毛病。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而且會適得其反。
為了實現和諧的教育和發展,班主任必須理智選擇恰當的批評手段,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學生的智力發展都是不均衡的,他們一旦找到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就。所以班主任應客觀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公正,是學生信任教師的基礎,學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老師的理解與寬容。因此,班主任的語言應特別注意技巧,有分寸地與每個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剛柔并濟、循序漸進地與學生一起分享失意的惋惜與進步的喜悅。
師生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因精力過剩和自控力差,學生時常處于靈活多變的思想狀態,易于激動而產生種種缺點和錯誤。這些缺點大都不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班主任適度諒解和正面引導。這種諒解和引導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產生一種糾正錯誤和積極向上的思想。學生不僅能深深悔恨自己的錯誤和過失,而且能以實際行動積極改正。總之,班主任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舉止從道德上進行批評時,不能使用過于嚴厲、尖銳的字眼和語調,也不能采取無原則的迎合、遷就、放任自流的態度,應該使用富有感情、富有教育意義詞語的語調,使學生產生被關懷的感觸,進而使學生內心產生深深的內疚甚至不安,這樣的諒解和合乎情理的批評是很有感召力的。
班主任時常定措施、下禁令是一種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但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批評時的心理狀況。在實施過程中,如發現有學生因不理解或認為條件過高,自己辦不到等因素而產生抵觸時,班主任決不能強制學生執行,應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進。
為了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才,班主任不應凌駕于學生的心靈之上,應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下正確指導,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選擇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愛好,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徐曉梅.班主任如何批評學生[J].考試周刊,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