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亮
【摘 要】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于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方面,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使其在人生初期階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今后入學及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首先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其次明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提升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水平。
【關鍵詞】幼兒 自理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75-02
自理能力是指個體能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掌握生活常識,能熟練地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基本生存能力。自理是人類從事社會生活的基本生存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幼兒自出生時屬于完全依賴型的自然人,想要發展成人格獨立的社會人,就需要完成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來說,自理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從小培養幼兒自理能力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家長和教師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要適度,從實際出發,鼓勵幼兒積極進行自理能力培養。
一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現狀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獨立性,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更好地應對未知挑戰,對今后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兒教育對幼兒人生的初級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和家長應為幼兒“把好關”、“掌好舵”。但目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目前幼兒家長多數為“80后”甚至“90后”,這些家長大多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較好的素質,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方面卻沒能予以足夠重視。當前,中國普遍是“一家一孩”,獨生子女的現象較為明顯。如此情況導致每個家庭都會對孩子較為寵愛,使其在行為等各個方面難以養成較為良好的習慣。另外,由于“80后”“90后”幼兒家長處于事業的上升期和奮斗期,通常將幼兒交由老一輩看管,隔代疼愛使幼兒自理能力難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同時,這些“小公主”“小王子”在幼兒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教師不能過度管理,導致針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擱淺。目前,由于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存在相應的問題,造成幼兒存在不能吃苦及過分依賴等情況,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
二 幼兒自理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的意志力較差
幼兒的意志力普遍薄弱,缺乏持之以恒的堅持,對家長和老師較為依賴。目前,幼兒的生活條件較優越,缺少必要的吃苦鍛煉,普遍意志力不強,難以長期堅持自理能力的培
養。有些幼兒教師和家長對這些問題了解不足,導致其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很難結合幼兒實際意志力較差的特點,方式仍較為單一,一旦幼兒不主動改善自身的行為便放任自流,讓幼兒的不良習慣朝惡性的方向發展。幼兒教師和家長應了解,幼兒能對不良行為進行改進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完成,幼兒教師和家長必須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必要的干預,多措并舉,為幼兒養成良好習慣而努力。
2.幼兒教師在教育中缺乏情感關懷
幼兒園自理能力的培養需要幼兒教師負起相應的責任,充分認識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情感關懷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被幼兒教師在自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忽視。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階段屬于依賴家長及教師的階段,情感關懷的良好應用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讓幼兒的依賴得到回應。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情感關懷的運用并不熟練,不能充分地掌握幼兒的心理變化,使情感表達的效果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地影響幼兒接受教師的教育,不利于自理能力的持續培養。
3.教師的教育方法存在弊端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通常將知識講解作為培養幼兒的重點。幼兒本身不具備行為能力,對幼兒教師的依賴性較強,一般都是根據幼兒教師的思路學習、生活,所以幼兒教師對于幼兒行為習慣培養能發揮的現實作用不言而喻。幼兒在這一階段中,處于模仿及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的行為方式將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但很多教師在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表現得差強人意,教育方法僅局限于知識傳授,不重視現代幼兒自理能力新方法的研究與運用。同時,教師不能細致觀察幼兒心理變化,幼兒現實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及影響自理能力培養的因素不能被及時排除,久而久之,會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產生影響。
4.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差
目前幼兒家長大多是“80后”、“90后”,這個年齡段的家長素質普遍高,又處于事業的奮斗時期,但缺乏與幼兒教師的溝通和交流。雖然幼兒在幼兒園能按照教師的要求疊被子、穿衣服、收拾房間,但一回到家又變成唯我獨尊“小霸王”的形象。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家長與幼兒教師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在幼兒養成教育方面沒有達成共識,從而使幼兒自理能力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 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
1.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幼兒的意志力
一個人在什么環境下怎樣生活將會決定成為怎樣的人。人們的習慣是由長期行為養成,無須較多的意識做基礎。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堅持,這與人的意志力息息相關。人的意志力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有自我克服能力和調節能力,能突破瓶頸達到心中的預期目標。意志力薄弱半途而廢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要想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需要堅定的信念、排除外界的干擾、沖破遇到的障礙。所以,要培養幼兒良好的意志力,需要從小使其養成堅韌的意志品格,從生活中的點滴出發,例如:堅持每天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自己洗臉。讓其能堅持做好自己的事,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運用情感關懷促進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對游戲具有濃厚的興趣,運用游戲的方法提升幼兒的情感體驗是促進幼兒自理能力水平提升的良好途徑。家長與幼兒在游戲結束后,保障幼兒良好的身心狀態下,應引導幼兒自行整理玩具,承擔簡單的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為下一次的游戲打下基礎,幼兒也會期待下一次游戲的開展。運用情感關懷能讓幼兒自覺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做到獨立處理簡單事情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其他領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同時,教師應充分地重視情感關懷的表達,將生活的可回收垃圾做成鞋的樣子,讓幼兒學習穿鞋帶、系鞋帶,鍛煉幼兒的操作能力,掌握正確的系鞋帶方法,保證其初步自理能力的養成。
3.改變單一理論教學,運用榜樣和故事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本身的自我意識較模糊、是非觀念較差,對自身所犯錯誤并不具備清晰的認知,使其在犯錯誤的情況下沒有辨別能力,所以應通過樹立正確的榜樣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基于此,幼兒教師應對其進行仔細觀察,挑選幼兒園中自理能力較好的幼兒給予榮譽獎勵,為其他幼兒樹立正確的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感染幼兒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并且從學習和生活的各種細節中針對幼兒所犯的錯誤進行糾正。幼兒教師可頒發“疊被子能手”“穿衣服標兵”等榮譽稱號,長此以往能鍛煉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
另外,教育學家通過對幼兒道德發展的研究中發現,幼兒行為并不是出于了解規則的內涵,而是單純地服從。在幼兒時期,幼兒善惡觀不強,服從教師、家長的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并不了解規則的意義,只是按照成人的要求行事。幼兒時期的行為對其今后的生活有一定影響,所以對幼兒的啟發教育是幼兒階段的重中之重。生動的形象和情景能夠吸引幼兒對事物更好地認知,所以故事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節正是對幼兒認知教育的最佳載體。幼兒普遍喜歡故事書上的色彩和情節,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途徑對幼兒進行啟發教育。
4.加強家長和幼兒教師之間的溝通
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教育工作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需要家庭和幼兒教師雙方的共同努力。隨著家長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家長與教師間的協調溝通成為促進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方式。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在學校幼兒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在家中家長也要起到教育作用,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這需要家長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提升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協調能力,為幼兒自理能力的提升共同努力。
四 結束語
人的行為大多來源于習慣,對幼兒進行必要的自理能力培養將會使幼兒終身受益。相反,自理能力薄弱將會使幼兒深受其害。近些年,中國加大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不斷地完善。通過本文的論述相信能讓幼兒教師和家長有所觸動,多措并舉,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教育努力。
參考文獻
[1]牛海蓮.家園配合 培養幼兒自理能力[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1(5)
[2]顧麗梅.關于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思考[J].當代學前教育,2011(1)
[3]唐麗娟.重在養成 趣在過程——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探究[J].科技信息,2012(22):309~3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