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對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及特點進行了分析,說明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最為關鍵的理念就是綠色、可持續理念,其不僅僅是節能標準更是循環和環保標準的體現,并對我國綠色評價標準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分析;發展展望
引 言
綠色建筑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形式,未來將對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與人類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綠色建筑的出現,相關評價標準隨之被完善,其將綠色建筑定義為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人類提供健康高效的生活空間的同時也與自然形成和諧共生。因此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也按照這個思路對綠色建筑進行規范評價,并具有其特殊性。
一、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具體規定
我國建設部和質量監督部門在2006年聯合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并在2014年進行了修訂。這對我國現有即和將建的綠色建筑設計以及建設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參考依據。其通過對維護結構、空調設備、采暖系統、照明系統、建筑能源轉換等節能效果的評價明確了建筑綠色標準。各項參考指標描述是建立在LEED-NC的基礎上進行確定和規范的,其具體的歸類方式如下:
(1)控制項
改善維護結構,住宅維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指標滿足當地建筑的節能標準;提升空調能效,即對集中空調系統的能效進行比較,參考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執行;設置能耗計量設施,集中采暖或者空調系統采取室溫調節和熱計量設施。
(2)一般項
設計優化,利用場地自然通風和采光;設備優化,選擇高效率設備如變頻泵和電機,在照明系統中選擇節能技術和燈具;改善空調效能,即利用優化設計提供空調系統節能等級;能量回收,對采暖和空調系統的預熱進行回收;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和材料占比建筑總體能耗的比例應大于5%。
(3)優選項
暖通設備應用,采暖和空調系統能耗低于國家和地方的標準定值,比例大于20%;再生能源的選擇比例大于10%。
從上述分析可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于節能的定義有所改變,其集中在設備優化降低能耗;建筑與外部資源轉換性能;建筑能源使用優化著三個方面,所以降低能耗只是綠色建筑的一個評價側面,如果使用再生能源才是綠色建筑的重要標準。
二、綠色建筑建筑評價標準的特征分析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不僅僅是固定的指標,更是一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基礎,其突出的是與綠色相關的建筑特性。其中包括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健康舒適等等。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是一個多層次的評價體系,在標準的前言中已經說明這一部相關綠色建筑的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因為多目標且多層次,所以其特征如下:
(1)重視科學評價
在評價標準中,所依據的指標較多,但是選取指標的多樣化會導致關鍵指標的弱化。所以根據綠色建筑的評價目標,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及篩選和研究等,可以反應綠色建筑的本質和關鍵目標,標準中抓住的是綠色的目標,也成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關鍵指標,利用循環和節能等標準確定綠色建筑的性質,以此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2)突出綜合性
綠色建筑也是一種建筑形式,因為選擇了綠色建筑理念,其涉及專業也隨之增加,優化與能源循環、能源再生等技術在以往的傳統建筑中都不多見,所以在評價標準中采用綜合集成的目標來統一評價綠色建筑的等級。使得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一個明確的節能、綠色的結果。
(3)容易操作
評價標準在執行中應保證可操作性,即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應可以指導綠色建筑的設計與施工,其實踐性必須突出,因此評價標準中利用簡單扼要的文字表達了綠色建筑的相關評價標準,并保證了數據規范、判斷簡單等。如在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 將設計評價內容定為“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5 章,運行評價則在此基礎上增加“施工管理”、“運營管理”2 章。這樣可以讓綠色建筑評價過程更加細化卻具體,按照作業內容和流程即可完成客觀評價。
(4)突出重點內容
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包括新修訂的2014版,都對以下重點問題進行了規范,即節約資源,尤其是能源和土地、水資源的節約程度是綠色建筑的關鍵標準;減少排碳量,減少對大氣層破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材料循環,尤其是垃圾、廢棄物的處理,以及生活用水的處理和回用等技術的應用;創造健康環境,包括自然通風、采光等。
我國在編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之初借鑒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改進,在最近出臺的標準中增加了新的內容也使之評價系統更加完善。其中包括對適應類型的改進,拓展適應建筑的范圍,從原有的公共建筑拓展到所有建筑類型。其次進行了階段性劃分,如前舉例。同時也將評價指標體系化,即增加了對施工管理的綠色標準。最后,評定方法選擇逐條評分累積計算,然后對指標進行加權的方式,等級劃分采用三重控制,保持了與06版的一致性,每類指標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最后在利用總體得分進行分級。
三、對我國健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展望
(1)細化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應用中需要對各種建筑進行評價,其適應范圍的拓展使之必須在評價標準上進行細化,如在新疆地區其風能以及水資源的再利用,就是關鍵問題,因此在評價上應重點考慮此類技術的應用效果。同時在評價中應利用分區指標來對項目進行細化評價,分系統、分功能的對節能環保措施進行科學評價,并引入經濟性評價方式,使得評價標準更加細致。
(2)增加定量評價內容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定性評價與規定相對較多,在實踐中定量評價往往是關鍵,因此在實際的應用中應增加對定量評價的規范,應對能源消耗以及水資源節約的程度進行細化,利用技術指標對相關系統的節能效果進行計算與分析,獲得最終達到節能效果,并針對計算結果進行評價,包括在加權中應突出對定量結果的合理應用。
(3)強化開放性
與美國的相關標準相比,我國的監督與管理機制仍顯不足,與美國的第三方認證與評估模式相比,我國的評價標準與方式仍然缺少專業性與開放性,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綠色建筑的評價應選擇開放與公開透明的道路,即由專業的人員和機構作為第三方的評價機構,來保證綠色建筑評價和定級的公開性和公正性。
(4)綠色建筑評價必須堅持可持續的理念
綠色建筑突出的就是綠色的主題,在評價與標準建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將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結合起來,研究與確定標準時應考慮“可持續”的基本理念,以這個最為關鍵的評價標準作為評價綠色建筑的基礎,這樣才能保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可持續化,從一個側面監督和促進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建筑行業的改進與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理念和標準的更新,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是對綠色建筑進行定義和規范的重要基礎,其利用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和分級來規范綠色建筑技術選擇和設計等。按照總體標準,各個地區應從自身的角度建立與之一致并適應自身條件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形成由上至下,從宏觀到微觀的完善體系。
參考文獻:
[1]薛明,胡望社,杜磊磊.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其在我國的應用探討[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9,25(3):24-27.
[2]郭韜,張蔚,劉燕輝.新加坡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J].建筑利技,2011(6):67-69.
[3]齊安超.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4]李叢笑.我國綠色建筑標識評定概況及相關標準政策[J].住宅產業,2012(07):46-49.
[5]宋凌,林波榮,李宏軍.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分析[J].暖通空調,2012(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