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源
[摘要]頒布與實施20多年來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法的形式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權利和利益。村民的民主權利也得到改善和提高;要把村民的民主自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保障好,群眾利益不受損,并最終落到實處,各地都有過大膽地實踐。尤溪縣推行的“五民工作法”,是以民為主、以民為本的做法,是農村民主自治的創新,值得推廣。
[關鍵詞]農村民主;決策監督;能力提升;對策分析
一、農村基層組織民主選舉現狀
我國1988年試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至今已逾20年。但在不少地方,農民對農村民主管理不滿意。一些群眾反映,“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而基層干部長期習慣于“我說你干”的工作方式,面對農村社會多樣化、多元化現實,個別基層干部工作手段缺乏。“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村級矛盾攀升,群眾上訪、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僅有民主選舉,沒有配套的民主管理、監督、決策制度,選舉成了“爭權”,爭權后再“取利”,結果“民選”干部,也不用民主的辦法辦事。“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手中有了點不受限制的權力就容易搞特權,欺侮別人。”干部不把權力交出來,黨員群眾都無法參與村級事務,大事小事村兩委說了就算,從不征求普通黨員的意見,黨員對村里事務參與得很少。
二、當前農村基層組織民主選舉現狀分析
對于“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這一當下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的問題和頑癥。其形成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從思想上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封建皇權專制思想牢固和民主思想缺乏。
第二,農村基層群眾奴性思想和臣民意識濃厚。
第三,農村基層組織監督權力缺失、法律意識淡漠。
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專制文化傳統,等級制和家長制觀念極大地削弱了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政治文化傳統留給我們的是專制傳統多,民主傳統少。一段時期以來,農村基層民主自治中只注重民主選舉,忽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過程,極易助長基層干部的獨裁與專制作風,獨斷專行,我行我素。“如果下級被迫服從,這種服從態度是有害于聰明才智的。生活在必須接受(至少表面上接受)某種顯然荒謬的主義的社會里,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必然變得不是愚蠢無知便是大為不滿。”村民對村級事務基本不支持、不參與,漠不關心,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導致農村矛盾長期積累得不到解決,甚至激化,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為破解這個難題,尤溪縣在梅仙鎮推行的“民事民議、民事民籌、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民事民評”基礎上,向全縣推廣“五民工作法”,化解了當下農村存在的好多問題。特別是村兩委當選后的村民事務群眾廣泛參與,也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本質。
三、運用“五民工作法”有效解決當前農村基層組織民主選舉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尤溪縣近年來從當地農村基層實踐中總結出來并加以推廣的“五民工作法”,對于解決“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這一問題具有實際意義和產生深遠影響。
“五民工作法”,即“民事民議、民事民籌、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和民事民評”。
民事民議就是在重大事項決策前,村黨支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并認真梳理歸類,組織村“兩委”進行討論,提出初步實施方案。及時召開黨員大會,向黨員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對初步方案進行醞釀討論,最后由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表決通過。2011年以來,尤溪縣250個村開展的1000余項村級重大新農村建設項目,也都是通過民事民議后組織實施的。一位村民說:“村里的事,以前都是村干部說了算,現在我們也有說話的份了。”通過民事民議,落實了黨員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增強村務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
民事民籌就是建立以村集體經濟為主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建設項目確定后,由村委會負責盤活村集體資產、向上對接項目,承擔項目建設的主要資金;村黨員隊伍負責引導、協調轄區內的企業出資,村企共建;村老人協會負責引導社會“能人”投資公益事業,組織村民積極參與、籌資籌勞。尤溪縣洋中鎮梅峰新區是省級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向東拓展的重要區域,規劃用地面積630畝,安置區共轉移安置14個村528戶農戶2600余人。項目于2011年2月開工建設后,洋中鎮運用“五民工作法”,充分發揮村民在新區建設的主體作用,在鎮財政投入的基礎上,鼓勵群眾踴躍參與舊村改造和土地整治,激發建筑企業讓利,小區建設共籌資5500萬元,有效破解建設資金瓶頸問題。群眾對這個項目的滿意率和支持率均達100%。通過民事民籌,擴大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增強農民群眾對村級事務的關注度。
民事民辦就是堅持依法依規前提下,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村務決策后的實施和管理,黨支部不包辦、村委會不代辦、其他組織不越權,群眾參與不觀望。建立并實行新農村建設項目化管理制度,將項目任務立項分解,明確村黨支部、村委會、黨員隊伍、群團組織、老人協會、村級“六大員”等村級各類組織各支隊伍的主要任務、負責項目、完成時限、責任人和帶動對象,由他們帶動不同類型的農民群眾抓好項目任務的落實。尤溪梅仙鎮梅營村在建設防洪堤工程時,及時成立河堤工程建設指揮部,下設項目組、材料組、施工組、財務組四個工作小組,邀請8名村老黨員、老干部、村民代表加入到各小組,配合做好土地征遷、工程招投標、材料采購、財務監督等各項工作,全程參與防洪堤建設。通過民事民辦,落實黨員群眾對村級事務的參與權、監督權,減輕村干部的工作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民事民管就是針對村級公共基礎設施設立管護機制,以黨員群眾為主的長效管護辦法,實行設崗定責制度,落實制定人員、任務、標準、報酬、獎懲的目標責任制。對農村無職黨員、村級“六大員”、工青婦等組織的骨干成員,設置符合其自身特點的崗位,并制定年度目標責任,督促他們履行崗位職責,完成對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實行護路、護渠、護橋、護壩、護燈的管護任務。尤溪縣臺溪鄉臺溪村把通過“民事民籌”建成的農民休閑文化廣場交由村老人協會管理,把地下層8個單元用來出租,將所得的租金全部用于廣場的日常管理和維護。民事民管,有效解決了農村公共設施“無人管”、“無法管”、“無錢管”的問題。
民事民評就是把農村項目建設、村干部的績效獎懲、評先評優等都實現以群眾評議為核心獎懲制度。把群眾評議情況與兌現獎懲、村干部績效工資、評先評優等掛鉤,調動村級各類組織各支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年底,村黨支部組織召開由黨員、村民代表和各類組織各支隊伍負責人等人員參加的評議會,聽取項目建設負責人、村級各類組織各支隊伍負責人和“七大員”的年度工作匯報,對照年初所承擔和承諾的工作任務,由與會人員按照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等檔次進行民主評議。“民事民評”把考評和獎懲環節結合起來,根據評議情況兌現獎懲,并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評議結果及時通過村務公開欄公開,接受廣大村民群眾監督,促進各類組織各支隊伍更好地履職,推進村級各項工作開展。通過民事民評,促進了各類組織各支隊伍更好地履職,贏得了民心。
四、運用“五民工作法”成效顯著
尤溪縣2011年在全縣250個村推廣實施“五民工作法”以來,農村自治民主和新農村建設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方面:
一是“五民工作法”,激發了村民參與村務的熱情,理順了村干部的工作思路。黨支部享有主動權,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村委會享有自主權,發揮決策執行作用,村民享有參與權,積極主動參與村級大小事務。村兩委關系進一步明確,支部與村委的工作職責進一步明晰,村民以提意見建議、投工投勞、捐款捐物、監督管理等形式,主動參與,并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實惠,共享發展成果,激發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是“五民工作法”促進了村務運作民主規范,提高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村民組織法》對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具體實踐,為“五民工作法”推行創造條件,這一工作法集民智,聚民力,推進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解決了干部不愿干、不敢干、不會干的問題。運用五民工作法后,村務決策由“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轉變,工作推進由干部“一頭熱”到群眾的“全民熱”的轉變,村民參與村務決策、監督和管理全過程,提高工作透明度,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得到增強,成為尤溪農村民主化的特色內容。
三是“五民工作法”化解了大量農村社會矛盾,理順了黨群干群關系。當今農村,民眾參與是表達、疏導和解決農村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渠道。“五民工作法”將農村民主貫徹到底,把村里的重大事項交由群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干,群眾主體作用得到發揮,當家做主意識增強,干部的思想作風得到轉變,不僅形成共識、產生合力,還減輕村干部在工作中的阻力和壓力并獲得村民的信任,密切黨員群眾關系。村民“參與有渠道,管理有資格、訴求有回應、監督有保障”,預防權力的濫用亂用,化解了農村社會矛盾。“五民工作法”不僅為廣大村民的民主參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同時又引導著群眾形成有序的參與理念,穩定了農村社會的政治環境。
四是“五民工作法”推進了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發展。“五民工作法”的推行,促使農村黨組織在任何重大事項決策和實施過程中,始終把擴大民主作為長期的價值追求;黨內事務要充分尊重黨員意見和建議,使每個黨員都能平等享有參與管理和監督權力,同時,又加強了自身建設,提升了農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干部的致富能力、干事創業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廉潔自律能力。同時,又實現了決策過程讓群眾參與、決策效果由群眾檢驗,使群眾管理村級事務的主要意愿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民主實踐,促使黨員干部主動問政于民,問計于民,爭取群眾支持,贏得群眾認可。
我們從尤溪縣全面推廣和實施的“五民工作法”取得的成效中欣喜地看到,它對于破解農村基層組織“選舉時有民主,選舉完沒民主”這一難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它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村基層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最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茅于軾著,李清選編.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4).
[2]何宗思編著.中國人格病態批判[M].北京:現代出版社.
[3][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5]同[1].
[6](英)伯特蘭·羅素(吳友三譯).權力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