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平廣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還影響著思維方式和價值去向。本文以重慶市高校作為研究對象, 以走訪、網調等形式進行實證性研究, 分析校園網絡文化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載體文化現狀, 為新媒體視角下重慶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依據,對高校環境育人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文化;現狀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微博、飛信和3G,移動終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但新媒體的使用規范和“新媒體者”的道德觀念等還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因而色情,暴力,頹廢、消極的信息和思想也隨之而來,尤其對接觸新媒體最為普遍的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何把握新媒體視角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顯得尤為重要。
1 網絡文化的概念
網絡文化[1]是一種蘊涵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式, 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信息、 網絡技術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存在的虛擬性、操作的交互性、管理的自治性、交流的開放性四大特點[2]。廣義的網絡文化包括一切與信息網絡技術有關的物質、制度、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狹義的網絡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網絡技術與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 包括人的心理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修養、 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本文研究的網絡文化包含網絡物質文化、網絡制度文化、網絡精神文化、網絡行為文化和網絡載體文化[3]。網絡物質文化指網絡設備、上網費用、網站建設、網絡資源等;網絡制度文化指技術規范、安全措施、管理制度等;網絡精神文化指主題思想、辦學理念、標識符號、學術科研、教風學風等;網絡行為文化指網絡學習、網絡生活、網絡交際、網絡娛樂等;網絡載體文化指網絡平臺建設、網絡資源開發、網絡輿情引導等。
2 重慶市高校網絡文化的現狀
為深入了解我市高校網絡文化的基本現狀, 我們以虎溪大學生城和江南大學城高校為主, 以渝西、三峽庫區、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等高校為輔作為調查對象,以直接通話、QQ交流、電子郵件、微信互動等采訪15個學校,以走訪、座談等實地調研8個學校。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 收回748份;發出電子郵件120封, 收回112封, 在線訪談200人, 其中男生占35 % , 女生占 65 %。調研涉及十幾個方面的問題, 包括硬件建設、網站建設、資源建設等物質方面,技術規范、安全措施、管理制度等制度方面,主題思想、辦學理念、標識符號等精神方面,網絡學習、網絡生活、網絡交際等行為方面,平臺建設、資源開發、輿情引導等載體方面。調查反饋的材料, 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我市高校網絡文化的基本現狀。
2.1 網絡物質文化
本科院校普遍建設較好。普通本科院校(含軍事院校)共20所,其中網絡設備新穎,齊全,價值在1000萬以上的有15所,達到90%;學生上網費用合理,普遍學生可以接受。有的包月計算,重慶大學最便宜,每月10元;有的按流量計算,重慶師范大學每兆0.08元。二級單位網站建設完善、內容更新較快、網頁設計界面友好。網絡資源豐富,有校長郵箱、學生論壇、微博等。民辦本科院校和普通專科建設基本到位,基本能夠滿足學校和師生的需求。如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內容豐富,網站功能齊全,數字資源豐富,有數字圖書館,數字網絡辦公,在線郵局等。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還有學術委員會網站。高職院校總體參差不齊,從經費投入上,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投入4000多萬,工貿職業學院投入3214萬,在同類高校尤為突出。
2.2 網絡制度文化
本科院校有技術規范流程的17所,占85%;有安全措施防火墻的15所,占75%;有保障制度的14所,占70%。民辦本科院校有技術規范流程的5所,占71%;有安全措施防火墻的2所,占28%;有保障制度的6所,占85%。高職專科院校有技術規范流程的22所,占55%;有安全措施防火墻的29所,占72.5%;有保障制度的24所,占60%。
2.3 網絡精神文化
本科院校網絡精神文化方面,100%都清晰體現辦學理念、100%明確指導思想、100%標識特征鮮明、80%學術氛圍濃郁、70%教風學風端正、80%有黨建主題網站。高職專科院校97%清晰體現辦學理念,僅1所沒有校訓;100%指導思想明確、90%標識特征鮮明,4所沒有LOGO、60%學術氛圍濃郁、65%教風學風端正、80%黨建主題網站。
2.4 網絡行為文化
本科院校網絡行為文化方面,18所有學習資源,占90%;15所有生活資源,占75%;12所有交友平臺,占60%;8所有娛樂資源,占40%。高職專科院校32所有學習資源,占60%;27所有生活資源,占67%;22所有交友平臺,占55%;17所有娛樂資源,占42.5%。
2.5 網絡載體文化
本科院校網絡載體文化方面,8所有輔助教育平臺建設,占40%;17所有輔助管理平臺,占85%;18所有輔助服務平臺,占90%。高職專科院校17所有輔助教育平臺建設,占42.5%;27所有輔助管理平臺,占67.5%;17所有輔助服務平臺,占42.5%。
3 重慶市高校網絡文化存在的問題
3.1 網絡覆蓋面窄, 校園網站缺乏特色
近幾年, 各高校在校園網硬件建設方面投入很大, 實現了網絡進辦公室, 進實驗室, 進課堂。部分高校還實現了網絡進宿舍, 但大多數高校學生接觸網絡還是在機房和網吧。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離不開優秀的校園網站, 校園網不僅是“人機交互”的工具, 更是師生交流互 動的平臺, 是學生接觸社會的媒介。在我們舉行的學生座談會上, 不少學生反映他們之所以很少上校園網的主要原因是, 因為一些學校的校園網目前沒有特色, 更新速度慢, 說教性太強, 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因此, 我們必須針對現實, 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 以此來留住學生。
3.2 網絡文化宣傳力度不夠, 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缺乏
網絡能給學生帶來什么? 學生應如何利用網絡? 如何在網上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這些問題, 我們一直在抓。然而重管理, 輕建設是各高校的普遍現狀。能大張旗鼓宣傳, 并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的高校少之又少。調查中, 打開任一高校的校園網頁, 充斥著的除了新聞就是信息, 除了通知就是會議, 如此單調的網絡怎會留住新世紀的大學生? 學校重思想引導, 抓學生管理, 搞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 活動豐富多彩, 與網絡相關的也有。然而當今的大學生在想什么, 在做什么, 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他們眼里的校園文明、 校園文化價值是什么? 應該說, 老調重彈, 形式主義,缺乏創意的活動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 網絡文化活動的匱乏無法充實學生的精神問題。
3.3 校園網絡文化定位不準確, 教師網絡文化水平不高
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在一起, 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更加劇烈, 價值取向更加多元, 價值選擇更加困難。而我們在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 忽略了網絡價值觀念帶來的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什么是校園文化? 什么是網絡文化? 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其在學生素質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們把握不準。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向學生傳遞網絡知識的同時, 僅僅把網絡當作了一個工具, 而忽略了網絡的宣傳、 引導作用, 忽略了良好網絡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德育教育應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 教師要利用網絡以其相應的網絡文化, 將其發展成為弘揚校園主流文化的陣地、 推動素 質教育的平臺。可見, 教師網絡文化素質還需提高。
4 各高校缺乏有效的網絡文化監督機制
由于其隱蔽性和虛擬狀態, 網絡讓大多數人感到輕松隨意, 無所顧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 高校和社會對學生上網缺乏有效的監督, 而學生處于由學校到社會的轉型期, 對大多數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又存有好奇心理, 在缺乏高校的正確引導和監督下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 久而久之造成了道德缺失, 人格缺失。調查中我們發現, 一些學生瀏覽過不良網站, 部分學生對網絡游戲有依賴感, 少數學生對網絡嚴重依賴, 已經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各高校健全網絡文化監督機制, 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系到和諧校園的建設。
總之,通過本次調研,詳細地了解和掌握重慶各高校網絡設備、上網費用、網站建設、網絡資源、電子圖書館等建設情況;網絡本身的技術要求、安全維護、網絡規范、法律法規和網絡道德等規范情況;網絡需求、網絡學習、網絡交際、抵制非健康文化、網絡心理及網絡角色意識、網絡輿情等現狀;為新媒體視角下重慶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價值。但因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采集的數據沒有實時更新,在下一步對策研究中還需核實。
【參考文獻】
[1]滕曉春,郭志宏.新時期下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2013(18).
[2]韓慶龍,賀筱華.淺論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l(03).
[3]謝國琴.探析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對策[J].價值工程,2011(32).
[責任編輯:侯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