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小學數學的教育方式及課堂發問,并對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從“數學的問題”走向“數學地思維”進行分析,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以后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數學;教學方式;興趣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并且有興趣的學習,教師要重視活躍學習氛圍,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進行發問,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并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
一、傳統教學弊端
中國傳統的教學枯燥乏味,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直接進行教學,這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大,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灌輸或發問,會使學生覺得數學這一科目枯燥乏味。
二、“數學的問題”到“數學地思維”
(一)聯系生活
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包括教學道具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多進行例舉,現實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針對教師的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并使其進行積極的探索,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開發學生的大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可讓學生提前從家帶來長方體的紙盒,在數學課上,讓學生用尺子量好紙盒的長、寬和高,并將測量數據記錄好。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幾組,讓其討論紙盒需要幾個硬紙板,并進行面積計算。通過這種活動,學生會從中找到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如求出每個面的面積,之后再將六個面的面積加到一起。
(二)教學目標規劃
教師可把教學課程進行拆分,將知識點融入到游戲當中,讓學生既可以在游戲當中理解這道題目,又可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有個新的認識,學生可以形成“原來數學像游戲一樣有趣”的想法,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具有創新精神,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你說我擺”游戲
教師將學生分成幾組,給學生分發長短不同的4根小棒,讓學生用小棒擺出三角形,并觀察其能擺出幾種。學生會發現只有長度是10、5、6厘米,以及6、5、4厘米的兩組木棒可以組成三角形,而其它組合則不能,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即三角形的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
(三)因材施教
絕大多數的學生,在上課時會有一段時間大腦的接收能力較強,教師要抓住這一理想狀態,將問題中的知識點根據學生在這節課中的接受程度進行授課,在課堂時間還有一些時間,老師針對難易點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解答,從而使學生能完全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四)簡單化教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數學的難易程度可能會超過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教材內容,如果教師還是一味的給學生灌輸知識,這會使學生更加厭煩學習數學。老師可將教材內容化為簡單的學習內容,將難化易,將易化無,把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化作“食物鏈”,并一層一層的進行講解,這會使學生更易接受。
例如:《雞兔同籠》。
教師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使用假設法,如“抬腿法”。從而用籠中雞兔總的腳數除以二,再減去雞兔總共的頭數,就可以得到兔子數。這種解題思路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巧妙之處,并可以體現出研究這一問題的價值。
三、創新教育機制,引導學生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首先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不僅是學校的給予,家庭的教育與社會的實踐也尤為重要,生活中少不了數學,而在家庭與社會中,學生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實踐,會促進學生大腦的運轉,并會提高其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對癥下藥”
教師可通過家訪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對癥下藥”,教師通過利用學生的興趣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也會自主的去思考,若學生提不起興趣,可想而知,學生便不會思考怎樣去解答數學題目,甚至會使其放棄學習數學這一學科。
(三)方式
教師可以定期舉行家長會,這樣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而教師也應將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近況告訴家長,不可對學生進行辱罵或打學生,否則會使學生的逆反心理越發的強烈,進而導致學生厭惡學習。其次,教師應將課堂上的例子與社會上的一些真實事件進行比較,讓學生自行去發現和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
四、加強學生與課堂的聯系
(一)組織活動
課堂中,老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從而進行“賞識教育”,并可采取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通過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不盲目比較
教師不要用成績、名次、量化去比較學生之間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師要靈活的運用這些“特色”,從而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不應只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應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都是希望得到肯定的,教師不應一味的批評學生,也不應一味的給學生施加壓力,否則將會適得其反,學校可針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生對課程的消化程度,適當減少學生的考試次數。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不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于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好的教學方式包括多樣的教學教具和新穎的提問方式以及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課堂互動等,數學思維將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從“數學的問題”走向“數學地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明媚.數學建模: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以《解決問題策略——倒推》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4(05)
[2]李秀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
[3]洪薈春,洪建林.初探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八大課型的特點、模型及實施要求[J].現代教育科學,2015(06)
【作者簡介】
周洪(1970-),男,江蘇高郵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新巷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