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娟
【摘 要】生態德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新方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道德觀。小學作為德育關鍵期,應該擔當起其歷史使命。本文以《許多物種消失了》教學為案例論述小學生態德育教學策略。研究表明生態德育具有更高層次的德育目標,生態體驗是一種能夠利用與校本課程及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態德育;生態體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德育課程的主戰地,筆者對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品德與社會》六冊書籍進行統計,與生態德育相關的單元數占總單元數26.7%,生態德育課題數占總課題數的17.3%(詳見附錄一)。從數據及課題內容可知,生態德育已經成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材中有豐富的內容展示。(一)低年級段注重四季風景觀察與感知,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二)中年級段注重學生家鄉環境認識及環保行動踐行;(三)高年級段融合了更多學科知識,從整個人類生存空間地球的角度深入進行生態德育。
《許多物種消失了》由八個板塊組成:1.觀察學習:可愛的小動植物;2.討論學習:保護動物是否應該依據人類的需求而定?3.閱讀學習:《我們的朋友在減少》、《世界滅絕動物墓地》、《放“虎”歸山,山在哪里?》等科普文閱讀;4.調查學習:訪老人知曉身邊消失的物種;5.閱讀學習:結合詩歌、散文等優秀文學作品進行學習;6.生態行為學習:制作環保倡議書;7.討論學習:野生動物做佳肴;8.漫畫大賽。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教材編者創設多維的體驗活動,希冀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建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共處的生態道德觀。但是,如何對教材進行創造性開發與運用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場景再現
在體驗教學的活動中,作為思考的資源和線索的知識并不是僅僅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方信息輸出,它更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效利用校園內外知識獲取渠道進行主動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本課的觀察學習(可愛的小動植物)、調查學習(訪老人知曉身邊消失的物種)等活動就是學生自主建構認知體系的有效場景方式。
作為生態體驗教學的第一步——場景再現,扎根于生活,并在浩瀚的書海或影像資料中得以延伸,它是建構學生認知體系的重要一步,而教師在此教學活動中起到引導作用必定是要走在孩子的前面,并開發多種渠道讓孩子去接觸,去體驗。
(二)情感體驗
體驗教學不僅注重學生認知技能的培養,而且注重體驗者的情感態度養成,而這種態度的養成同樣也是通過體驗而來的。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大量的資料閱讀,設想自己就是即將消失的物種之一,嘗試述說或書寫自己的物種消逝墓志銘。這種情感表達的過程是基于認知的,體驗者通過多維的場景體驗之后情感傾訴。也就是說,情感體驗是伴隨著整個認知過程的。
(三)開放對話
在本課中,體驗活動二就是讓學生辯論“保護動物是否應該依據人類的需求而定?”這個問題,正方的觀點是認為保護動植物知識因為動植物對人有用,那些看起來對人好像沒有用的動植物就不要保護了,人類決定著動植物生存權利與空間。而反方的觀點是每一種物種都有生存于地球的權利,人類不應該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限制動物的受保護權。聚焦辯論體驗活動后的問題聚焦,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問題能夠帶著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深層次價值體系內容的,也確實能夠突破封閉的小我的知識與價值“圍城”的。學生在反駁立論中不僅可以逐步深入生態道德價值建構,還能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達能力。
(四)自主建構
通過這種“全息沉浸、全腦貫通、激發生命潛能和靈性、陶養健康人格的”體驗過程,學生的品德建構過程是有導向的、有自主性的,也因為在知、情、意上的高度統一,學生的生態保護行動才充分展現了主動性與自覺性。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思廣益書寫拯救物種的倡議書,并融合漫畫等形式來倡導地球公民樹立綠色文明意識,討論如何在校園、社區及更廣泛的空間宣傳生態道德觀時,它真正達到了品德建構四要素“知、行、意、行”的高度統一。
綜上所述,生態德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新方向,打破了傳統人際德育觀,追求人與自然及基于人與自然的人與人的新道德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生態體驗教學觀不僅可以拓寬校本課程領域,而且能夠有效指導生態課堂教學。在師生、生生等多重關系中進行知識學習及情感交流,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開拓知識視野的欲望,真正體驗到萬物的生命價值,收獲更為豐富的學習成果,萌發出一顆熱愛萬物赤子般的心。
附件一:江蘇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品德與社會》生態德育目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