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開展,教師應站在時代的高度更新教育觀念,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而真學課堂中的多元評價既符合新課程標準,又能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多元智能,并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體會到本心的快樂。多元評價實施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要求教師在平等對話中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注自己的發展,真正體現評價所應有的教育意義,從而體現語文人的精神關懷。
【關鍵詞】高中語文;真學課題;多元評價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發表之前,有先請別人提意見的習慣。有一次,他寫好一個劇本,把當時最有名的詩人茹科夫斯基請來。一吃完午飯,他就開始朗讀自己的新作。年邁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覺的習慣,聽著聽著,不覺打起盹來。過了一會兒,詩人睜開了眼睛,果戈里對他說:“你看,我希望聽到你的意見,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評。”說著,就把劇本投入了火中。
這個故事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①果戈里敢于面對現實,虛心請教;②果戈里勇于檢討自己并決心改過。由此,不禁想起了我們身邊常見的一些現象:一些老師害怕別人聽自己的課或不喜歡別人給自己提意見;也有的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滔滔不絕,臺下學生昏昏欲睡,自己卻渾然不覺。由此,讓課堂變成一言堂的課堂,變成沉寂的課堂。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開展,倘若我們的語文老師,也能像果戈理那樣,多從自身找原因,并站在時代的高度更新教育觀念: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現代教學方式;由單一型教師轉變為綜合型教師;由面向全體學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與面向個體相結合。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是名副其實的“真學”課堂了。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評價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因素,而實施課堂上的多元評價:即評價內容的多維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
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學生是情感豐富并處在不斷發展中的個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在接受著,表達著情感。教師要真正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感受,敏銳地捕捉其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激勵學生積極思維,著力營造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氛圍,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而不能以簡單的“對”或“錯”作定論。當然教師自身也必須具備一種敏感意識,當學生思維處于某種結點無法進行時,如何在課堂上尋找一個突破口達成與學生思維的共識就顯得尤為關鍵了。善于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與角度,及時有效拋出問題,激發思維的火花,教師不要拒絕做一個指導者。啟發也是激勵,激勵也是喚醒和鼓舞。語文教學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種生命體驗的溝通。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一種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一個人的各項智能強弱不同,教者提供不同的學習管道,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結合和運用,就能有效發揮智能,產生學習的渴望。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至少有7種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音樂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數學智能;在這7種智能中每個人都各有所長,不能單獨從一個方面去評價學生技能的高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增加幾把衡量學生的尺子,多運用多元評價,讓每個學生更多地受到鼓舞,走向成功,收獲快樂。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指出,教學必須使學生“本心樂為”,才能“有自修之心來學,而因以教之。”。
評價也須留白。學習目標的達成,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和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相應的目標,教師的延緩評價即“推遲判斷”能讓學生尤其是在這一環節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這種模糊綜合評價淡化了評價的區分、甄別功能,并不是不做判斷,而是推遲判斷。課堂上的紙筆測驗也是觀察課堂生態的有效途徑,通過紙筆測驗,觀察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等并隨機作出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思考實踐,分層評價,分層激勵。
真學課堂的評價已從單一主體走向多元主體,不僅是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還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自我評價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在臨考前分塊復習中可嘗試讓學生對每一塊的復習作出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而他人評價內容可信度較高,具有一定權威性。多元性評價中的學生自評、互評的方法,可以使學生逐步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掌握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傾聽的同時,也可適時在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心態、評價目的等方面作出引導。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有言:“人的潛能、個性和價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幫助人達到最佳境界。”真學課堂教學的多元評價就要求教師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學生發自內心地關注自己的發展和進步,真正體現評價所應有的教育意義,從而體現語文人的精神關懷。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陸如兵.關于高中語文“真學課堂”的幾點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12)
【作者簡介】
周俊紅(1976年—),女,江蘇如東人,如東高級中學,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如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