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雯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反饋渠道,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學過程。本文根據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淺談課外作業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外作業,有效性
精心設計的作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練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業負擔過重、作業的針對性差、學生抄襲嚴重的現象,教師無法真實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作業的有效性。
一、高中生物學科特點
高中生物知識的編排是按兩條主線:從現象到本質,從微觀到宏觀,重視知識的探究過程和對生命現象本質的認知。很多學生感覺高中生物很難,難在什么地方?難在邏輯關系沒有數學、物理等學科強,數學、物理這些學科只要在演繹推理的過程中,邏輯關系不錯,推導得出的最后的結果也應該不會錯。但在生物學科中,不僅要分清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組織、器官、個體等有哪些特點,更重要的是還要分清,特殊情況下,個別少數組織、器官、個體等又有哪些特點。再加上生物學科包含的范圍很廣,包含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生理、遺傳變異、環境等分支學科,知識點又比較零散,所以學生學起來還是感覺比較困難。因而要多給學生安排作業,通過作業來鞏固所學知識。
二、提高生物作業有效性的實踐
1.改進作業設計,降低學生的參與門檻
改進生物作業,既要達到目的,但又不能變成題海戰,或讓學生完全進入“煉獄”,以加重學生負擔。
少而精:作業練習要從緊扣重點、加強探究、注重選擇、把握難度等方面進行精選。教學中,要改善基礎性訓練,要強化作業題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雙基”功效,做到訓練一道題,讓學生掌握一類題型的解題技巧,能舉一反三,以一推十。精選作業,減輕負擔,力爭舉一反三作業既是對以往知識的復習,也是對當堂內容的鞏固及加深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對布置學生完成的作業,必須先做一遍,體會每道題目的目的性和解答關鍵,杜絕隨意性、盲目性,準確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及完成時間。布置的作業,要按照教材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階梯安排,由模式題到綜合題,由基本題到變化題,逐步加大難度、廣度,有意識地配備一些在解答過程中要用到的有關舊知識的練習題,使新舊知識相互聯系溝通,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
有層次:這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表現。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不一,對所學內容的掌握也自然也會存在差異。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不同內容和難度的作業,解決的問題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不然會出現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特別是會出現缺交作業或是抄襲作業的情況,這樣作業的反饋作用就大大的消減了。
學生的作業要實行量化管理。作業量要恰當,嚴格要求并指導學生按量、按質獨立完成作業,注意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勤學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無故不做者要教育其補做,有困難的,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予以幫助。按照有關規定安排作業,不得以增加作業量的形式懲罰學生,確保學生睡眠時間。
2.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
教師應該關注那些作業只完成了一部分的學生。他們多數是不會做暫時空在那里的,如果此時得到的是教師的責備,那么他們極有可能為了避免再次受批評而去將作業抄襲完成上交。實際,學生只完成一部分作業,已經給教師一個反饋,教師可以根據此信息糾正教學方向。教師應該在班上大力表揚這樣的學生,鼓勵更多的學生通過作業,向教師展示自己真正的學習狀態。
教師應該關注不交作業的學生。我做的第一步是放學后留下這些學生,重新布置較簡單的作業給他們,必須完成當天的作業才可以離校。開始實施時,作業的要求相對降低,只要字跡清楚,作業本清潔,能夠寫出與正確答案相關的一些知識點,都算過關。隨著時間推移,要求再逐步提高。
3.嘗試多種作業的批改方式
傳統的批改方式目前還是占據主流位置,批改和分析要準確,使學生找到造成差錯的原因,避免重犯類似的差錯。
提倡鼓勵的作業評語。“很好”、“有進步”……這些評語,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鼓勵性質。可是,這樣的評語如果出現的頻率過于頻繁,學生也會無視它的存在,對于作業結果不大關心。曾有教師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年級的學生對于教師批改過的作業,關注點不再是對了多少,而是錯了多少,錯在哪里,如何做才是準確的等等。教師精批細改后,除了表揚學生的優點與進步,更應該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簡短文字,提示學生,點撥到位,才能讓學生略有所悟。
提倡當面批改。在學校里我們發現。為什么有的學生輕輕松松學得好,有的學生辛辛苦苦反而學得不好?顯然問題出在他們的學習方法上。學習方法沒有好壞之別,但有適合與否之分。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學起來如風行水上。因此,教師必須下大力氣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作業面批面改可以使教師在準確了解學生學習及運用學習方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運用談話法或討論法,有目的地給予輔導,幫助學生克服概念理解或解題方法上的障礙。
提倡學生自批。作業的面批面改很難長時間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互助小組,做到“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小組成員各有不同的任務,其中一個擔任小老師角色。教師可以通過對小老師進行面批面改,幫助他們理解本次作業的目的,指導評分標準,掌握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再由小老師對互助小組的成員進行面批面改。
這樣的方式,目前只能在一些強調概念、基本結論運用或強調解題規范的作業里進行,還未能有效地全面展開。但是,該方式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知道生物作業的評價標準。最明顯的收獲,就是單元測試中的語言表達部分,學生的得分率大大提高,問答題與實驗題部分,解答文字更嚴謹,廢話少了。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