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植譯 王元達 吳超超
【摘 要】“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品牌項目“歆語工程”的校內活動,旨在讓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得到英語教學方面的知識鞏固與教學技能培養。本文從北外“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的開展現狀入手,著眼于從培訓學員、培訓教師與項目工作人員三大方面,為“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提供建設性意見,旨在為中國英語教育學屆推廣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這一品牌項目并提升其知名度與影響力。
【關鍵詞】北外“歆語工程” ? ? 校內師資培訓 ? ? 現狀 ? ? 建議
1 研究對象介紹
1.1北京外國語大學“歆語工程”簡介
“歆語工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推出的一項教育扶貧計劃。該計劃的推廣實施,充分調動和有效整合了全國一流的英語教育資源,并通過師資培訓、支教幫扶和志愿服務等方式,幫助英語教育落后地區轉變英語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中小學英語教學水平。
1.2北京外國語大學“歆語工程”師資培訓項目介紹
北京外國語大學“歆語工程”師資培訓項目是“歆語工程”的主體之一,自2006年起便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師資培訓項目旨在服務以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扶貧系列計劃,提升基礎外語教師的語言素養和教學技能,塑造參訓教師的教育思想和國際視野。截止到2014年,在師資培訓方面,北外已累計培訓來自全國十余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7000余名從事基礎教育教學的外語教師。
經過八年的努力,“歆語工程”所服務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基礎英語師資和教育水平整體得到了扎扎實實的加強、鞏固和提升,當地師資隊伍結構得到了大大優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方法也得到了傳播。客觀上,“歆語工程”極大地促進了上述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實現了北外的社會服務功能,履行了其社會責任。
2 北外“歆語工程”師資培訓項目:開展現狀與發展
2.1從培訓學員角度探討師資培訓的培養目標與培養形式
參加北外歆語工程的學員大多是較為偏遠或不發達地區學校的英語教師。以2014年為例,參加培訓的教師來自云南省鶴慶縣第一中學和河北省的曲周中學和一所小學。其中,鶴慶一中位于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區域,屬于邊遠較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鶴慶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參與師資培訓的學員則主要來自陜西、甘肅、四川和云南,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全部包括,共四百名左右。
2.2 從培訓教師角度分析課程安排、課堂組織形式與內容
北外“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項目為期共兩周,課程基本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逸夫教學樓進行,每次課時長3小時,一般早上一堂課,下午一堂課,晚上則沒有課程安排,學員總共累計需上19堂課。培訓課程以指導型課程為主、講座型課程為輔。
“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項目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了語言技能、語音語調、讀寫技能、教學技能、青少年學習心理、聽說理論與一線教學、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等。這些課程既包括了理論的講解,也涵蓋了實踐技能的教授,設計較為全面。在這些課程中共有8堂語言技能課,約占總課程的二分之一,表明了“歆語工程”對提高語言技能方面的重視,這也是發揮北外語言教學優勢的表現。
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特點,“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項目分別設置了相對應的課程,例如,高中英語教師研修班會專門教授如何提高詞匯量、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小學英語教師研修班則開設了小學英語故事教學與簡筆畫的課程,這樣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在幫助不同階段的老師學會其所需要的技能方面大有裨益。
2.3 從項目工作人員與志愿者角度探討活動組織與整體執行度
校內師資培訓的一個重要創新是引進班主任制度,而這些班主任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志愿者的名義擔任。志愿者職責主要包括:培訓期間擔任班主任,負責記錄培訓學員考勤以及課堂表現情況,為主講教師準備好課件,發放教學材料,課堂全程跟班學習,為本班策劃并組織英語類節目。
從2013年和2014年的整體工作情況來看,志愿者表現良好,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主講教師并帶動培訓學員,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得各班的培訓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3 北外“歆語工程”師資培訓項目:進一步提升的建議
3.1 培訓學員角度
3.1.1可適當加大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培訓力度
“歆語工程”自發起以來培訓了大量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學校教師,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教育扶貧計劃,但是在對教師培訓的選擇面上可以有更大的改進。眾所周知,對于那些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來說,高考幾乎是他們升學的唯一出路,面對繁重的升學壓力,該地區的教師也會把重心更多地放在應對升學考試上,會更加鉆研一些應試的技巧和方法。然而,“歆語工程”的目的是幫助英語教育落后地區轉變英語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最終提高落后地區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面對升學壓力,真正的英語能力的培養可能不過是一紙空文。所以,“歆語工程”今后可適當加大對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師的培訓。如2013年小學班兩個,初中班八個,高中班兩個;而2014年兩個初中班,高中班小學班各一個,小學教師培訓班的比例可以進一步擴大。
3.1.2可以擴大參加培訓學校的選擇面
除了從傳統的西部和邊遠地區選擇教師參加培訓,還可以從一些中部甚至東部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選擇教師。例如,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國家貧困縣數量都將近40個,并且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且匱乏,其中河南省連續十幾年高考人數居全國之冠,一些人口大縣的教育資源非常匱乏,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需提升。
3.2 培訓教師角度
在培訓教師方面,總體而言課程設置較為合理,課程內容較為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然而在課程安排上仍具有可以改進的空間。下文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3.2.1優化課程設置
“歆語工程”師資培訓項目的課程設置總體比較完備,也重點發揮了北外的教學優勢,突出了語言技能方面的訓練。但是教學中不能片面強調語法、句型等的教學,而應該兼顧文化的學習和吸收。在課程設置中可適當增加有關西方文化的課程來強化參訓教師的文化意識。此外,來自老少邊窮地區的部分參訓老師也存在著聽說能力不強,只會“啞巴英語”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在課程設置上相應增加一些聽說能力訓練的課程。再者,部分學員也存在著口音方面的問題,因而可以增加語音語調訓練的課程。
筆者對英語教學趨勢的辯證性分析為:1)語言技能課應從八節下降到四節,體現了基礎英語教學的重心從知識導向走向能力導向與運用導向;2)新增兩節英語人際交流課并加設一節語音語調課,并在“北京一日游”活動中融入人際交流與文化教育的元素,讓培訓學員了解英語日常會話的重要性,一方面提升了學員的英語口語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逐步改進學員對語言學習的本位認知——能力與運用大于知識的灌輸,從而避免“啞巴英語”式的教學;3)上文所論述的文化教育也是英語教育里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通過北外文化研究教授開展的《中西文化對比》專題,學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外語對象國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從而能夠更好地為他們的學生傳授相應的文化知識。
3.2.2改變上課模式,增加師生互動,強化課堂效果
“歆語工程”的課堂培訓主要是培訓教師引導式教學。參訓學員都是當地的一線老師,在教學上肯定有自己的相關經驗和獨到見解,在上課過程中應鼓勵學員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效進行師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課程設置方面也應當進行優化,每節課的時長是三個小時,在這三個小時內如果都由培訓老師一個人講課的話很可能無法讓學員全程都全神貫注聽講。為了強化教學效果,調動學員上課積極性,老師可以改變一下教學方法,將老師的講與學員的互動相結合,充分利用每堂課的三個小時,以達到更佳的上課效果。
3.3 項目工作人員與志愿者角度
在項目工作人員與志愿者方面,雖然前兩年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大到整體安排、小到細節組織的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下面分點列舉了一些可以進一步提升培訓整體安排與細節把控的建議:
3.3.1負責老師需要加強與志愿者和培訓學員之間的溝通
在2013年和2014年的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一個比較頻繁的問題就是通知仍然不夠及時。活動主辦方負責老師有時候會在該節課結束了才讓志愿者去領取教學資料發給學員,而此時教學資料已不具時效性。另外,一些請假制度和安排,以及優秀學員的評比方案,負責老師需要同時通知所有志愿者和培訓學員代表(即各班班長),以防志愿者沒有被通知到位而未能及時反饋給他所帶的班級。
3.3.2志愿者可以發揮其語言優勢,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員進行學習
其實早在2013年,“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組委會就已打算讓志愿者發揮其英語優勢,利用晚上的時間組織班級學習英文演講、辯論與朗誦,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聽說能力,從而改善部分落后學校仍然教授“啞巴英語”的現狀。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這些計劃遲遲未能實行。建議在今年即將到來的“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中,讓每一個學生志愿者帶領其所在的班級開展三次口語訓練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演講與辯論等。
4 結語
本文對最近兩年“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從三大方面——學員、教師與其他工作人員,進行詳細而具體的分析,著眼于北外“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的改進方案,基于活動開展現狀,放眼未來,為了“歆語工程”校內師資培訓的更好開展而提出中肯與客觀的建議。本文著力于微觀層次,以小見大,體現了北外為致力于建立一個更加完備、先進的教育體系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通過展現北外對中國英語教育的關注與付出,進而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發起更多的英語教育培養項目。
【參考文獻】
[1]“歆語工程”官方網站.http://bfsuxy.nse.cn/cms/.
[2]張春麗.近4萬人受惠“歆語工程”[N].光明日報,2011.
[3]劉厚廣.發揮自身優勢增強服務功能——“歆語工程”打造北外特色新名片[J].教育與職業,2007(34).
[4]中國首個扶貧日,592個國家級貧困縣名單.人民網,2014-10-17.
[5]人青:高考“降分錄取”真能“教育扶貧”?荊楚網,2015-4-18.
[5]李見新.河南:教育均衡,一道待解的難題.中國教育新聞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