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史明艷
【摘 要】本文從高職教育的弊端出發,討論人文素質教育及在高職院校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高職教育的主要必修課之一的大學英語有其特殊優勢,能夠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著重從六個方面論述了如何通過大學英語課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高職 ? ? 大學英語 ? ? ?人文素質教育 ? ? ? 策略
一、導論
根據中新網2011年2月報道,中國已經趕超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生產規模越來越大,而且產品檔次越來越高,對人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其職業教育特性和學歷的高層次性,迎合了市場經濟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普遍存在著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象。尤其近年來,隨著職業技能教育的過分突出和被強化,高等職業教育逐漸向“簡單的技能訓練”轉變,特別是那些只懂技術而對人文知識一無所知的“工具人”或“機械人”的出現,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處于一種尷尬的困境。
如今許多教育界的專家、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人文教育缺失的極大弊端,正在呼吁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找回失落的人性,恢復教育的真正功能。我國把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置于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是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須。
二、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重視人、愛護人、尊重人,即具有人類關懷、生命關懷的價值觀,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利益、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人文素質教育則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是大學生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本”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綱要》提出,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要堅持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輔助;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力,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楊叔子教授曾指出:“文化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素質,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復旦大學百年校慶致辭中也強調:“大學應當以學生為本,關注和致力于學生的終生發展,特別是關注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
三、在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韓方希(2009)調查發現:“高職畢業生動手能力獲得企業較多認可,吃苦精神和從小事做起的心態也差強人意,但團結合作、誠信度、調崗后適應能力遠不能得到企業認可……”高職畢業生誠信度、責任心、職業遷移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暴露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端!
首先,受中小學影響,學生本身人文素質不高。我國中小學教育一直過分重視升學考試和成績排名,而缺乏應有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從小學到中學接受的教育都主要圍繞著升學考試的指揮棒轉,雖然有些學校會增加一些素質教育的課程,但均無法抗衡主流教學模式:重智力、輕能力;重知識、輕個性,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忽視了健全人格的養成,壓制了個性創新的發展。適度的情緒管理、良好的人際關系、堅定的意志力和較強的適應力等基本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人文素質。如今高職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低,特別是“90后”的學生,年輕氣盛,情緒容易波動,語言行為易于偏激,在挫折、逆境、打擊面前很容易走極端。
其次,對教育目標的片面理解,成為邊緣化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借口。2000年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到2011年,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高職教育以培養……的高端型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院校一直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強調技能為核心、突出應用為主旨,因此,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也必然圍繞著增加學生知識和提高操作技能,而對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創新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及健全心理的人文教育重視不夠,甚至有個別專業課程較多而將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的人文學科課程完全擠出。
第三,功利化辦學理念更加邊緣化了人文素質教育。目前,職業學校社會總體認可度較低,招生難度相對較大,創品牌、引生源、保生存、求發展已成為支配學校辦學行為的重要因素,高職辦學的功利性現實不容回避。高職院校創品牌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強化實踐技能。這不但能緩解各級部門施加于學校的就業壓力,還能贏得社會好評,成為就業困境下最能產生品牌效應的基點。
第四,課程設置不合理,人文素質內容極少。有調查顯示,近七成高職學生沒有上過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選修課。因此,一些高職學生人文知識欠缺,人文素質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功利主義思想嚴重、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薄弱等問題,使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四、利用大學英語課程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我國的大學英語,長期以來就一直是為素質教育服務而開設的課程。外語教學作為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也是外語教學領域內實施具體教學的指導思想(蔡基剛,2010)。張紹杰主張“大學外語教學要淡化工具性,強化人文性”。楊自儉認為在中國“必須改變對外語教育性質的錯誤認識,外語教育不是工具性訓練,是對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
大學英語是學習人數最多、課堂學時最多、學習時間跨度最長、教學層次最復雜、影響范圍最廣泛的課程,因此大學英語是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良好平臺。相反,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必然需要。根據以上分析和對課堂調查,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以便人文素質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學英語課程。
第一,教學重心的轉變
利用課堂來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歸根到底要依靠教師的主導,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變單純的學語言為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及交際為目標。課堂教學的重心要從單純的應試能力訓練,擴展到涵蓋人文素質教育的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辨析能力、表達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綜合能力著手,實現造就高素質人才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
第二,教師自身的提高
教學重心的轉變,使得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成為教學過程的監控者和學習效果的評估者等多重角色:這些要求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和淵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敏感的文化洞察力,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真正把知識的傳授、語言技能的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融為一體。
第三,學生角色的轉換
傳統教學過程被看作是知識的傳輸過程,使學生習慣于被動學習和不善于思考創新,學生往往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主動追求者,這與人文素質教育是背道而馳的。目前,高職學生常常學了一年半的英語,其水平反而倒退了。要走出這種困境,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角色的轉換,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大膽表演者,社會各種現象和問題的積極思考者、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網絡環境下良好知識的甄別者等。
第四,評估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效果檢測就是單一的標準化英語考試,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而且使學生養成懶于思辨的習慣。考試應該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是對學生實際能力的摸底,更應該是學生發揮自己創造性思維和提升人生境界的手段。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新的、多樣化的學習質量評估模式。
開放式的題目要占主導,要為學生留下充分發揮主體性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掌握好學生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多采用能力性的測試,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和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學生的外部表現,如學習紀律、作業成績等,教師還應注意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學習習慣等。筆試、口試和平時成績應該結合起來。
第五,教學空間的拓展
以培養人文素質為目標的英語教學應通過寓文化素質教育于豐富多彩的各項課外活動之中,來延展大學英語的人文素質教學空間,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地領略異國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質。
例如,1.課外閱讀精選,教師可推薦適于學生的優秀英語文章或書刊等,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并以各種形式如討論、座談會等交流心得體會,不僅了解西方民族文化,還能提高其交流能力。2.經典影視欣賞,原汁原味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更會讓學生回味無窮。3.精品講座系列,教師可邀請對英語國家有深入了解的專家等開設講座,從他人角度加深學生對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制度、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宗教、生活方式、習俗等方面的認識,豐富其文化素養。4.英語知識競賽、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這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提供鍛煉膽識的實踐機會,也能增強英語國家知識的普及程度,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第六,教學視角的轉變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對英語及其文化的學習,也是對母語文化的再認識(胡文仲,2006)。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在強化學生人文知識的增加、交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及英語國家文化意識增強同時,教師還應在教學與材料選取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科學地辯證、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了解其不同的淵源、發展歷程和本質特征,以增強學生中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差異的意識,增強他們對產生這些差異性的根源———西方的人神相分思想與科學理性文明;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倫理道德文明的認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意義的理解,減少他們因文化知識匱乏而產生的語用失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
5.結語
英語課程有其獨特的優勢,能融學科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為一體,因此英語教學應當擔負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任,從而促進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這項系統工程的實現。英語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要在提高自我人文素質的前提下,轉變師生角色,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養,以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33-40.
[2]韓方希.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緊迫性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9(21):22-24.
[3]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243-247.
[4]藍云春,鄔靜潔,舒娜.人文精神關懷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125-128.
[5]楊自儉.關于外語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國外語,2004(1):14-16.
[6]張靜.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英語課堂的實踐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1):139-140.
[7]張紹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行動與反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