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瑾+袁光華
摘要:德國“雙元制”這種創新的現代學徒制被認為是戰后德國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西方各國乃至亞洲和拉美國家都紛紛效仿,在本國推行現代學徒制。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立足貧困山區的經濟社會現狀,逐步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工作,實踐中面臨許多困境:企業積極性不高、小微企業無力參與、雙主體易導致權責利不明確、招生政策的限制。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破解的對策:政府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作用、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建立質量評價及保障機制、改進教育管理體制。
關鍵詞:貧困山區;現代學徒制;困境;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0-0039-04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主流趨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河職院)結合社會經濟環境和自身優勢,不斷探索嘗試,逐步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改革工作,本文嘗試根據本校經驗,分析現代學徒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困境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借鑒西方學徒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
1.現代學徒制——西方各國崛起的利器
學徒制以頑強的生命力,走過了人類產生職業至今漫長的歲月,被認為是職業教育的最早形態。中世紀后期開始出現制度化的學徒制,工業革命后演變為集體商議學徒制。二戰之后,德國經濟飛速發展,不僅徹底擺脫了滅頂之災,還迎來了國家復興的黃金發展期,以雙元制為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被認為是其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德國這種校企合作開展的雙元制恰恰是一種創新的現代學徒制。德國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國對現代學徒制的關注和研究,并效仿德國,派生出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 (CSLS)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比較了德國、法國、愛爾蘭、美國、澳大利亞的學徒制實踐,將這些國家的學徒制系統分為北歐系統和盎格魯撒克遜系統兩類。以德國為典型代表,包括丹麥、奧地利、瑞士等國的北歐系統普遍采用雙元制培訓學徒,企業與學校分工明確,企業參與度較高。以英國為典型代表,包括,愛爾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系統的企業培訓傳統一般為“自愿自助”,企業投入職業培訓的意愿較低。
從西方各國的經驗來看,實施現代學徒制能把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解決了學校職業教育與工作世界相脫離的問題,為企業的發展、國家的興盛培養了優質的人力資源。鑒于此,亞洲和拉美部分國家也開始進行嘗試,在本國推行現代學徒制。
2.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
2010年,江西省新余市率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2011年教育部將新余市江西職教園區列為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平臺,標志新余試點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2012年,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三個企業冠名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層面的嘗試和探索,最終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政策部署,現代學徒制得到有序推進。2014年8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標志我國從國家層面實質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工作,著力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此前連續三年,教育部都將現代學徒制試點列入年度工作要點。現代學徒制已然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主導趨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已初具雛形,但在實踐層面,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困境。
二、貧困山區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以河職院為例
河源市地處粵北地區,下轄五縣一區,東源、和平、紫金、龍川四個縣為省級特困縣,和平縣為省級貧困縣,是名副其實的貧困山區。河職院作為河源市唯一的高等學府,努力塑造著人才搖籃、智力基地、首善之區的社會形象。學校立足于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現狀,充分挖掘并不豐富的企業資源,緊扣經濟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不斷嘗試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逐步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試點改革工作。
1.與御臨門溫泉度假村合作開展“御臨門溫泉班” 訂單式人才培養
從2011年開始,學校與廣東省紫金縣金鵝溫泉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協商在河職院成立“御臨門溫泉班”,此后每年按計劃招收“御臨門溫泉班”學生,雙方建立長期合作。前兩年,學生在校學習相關課程并接受考核,第三年的前6個月在企業實習。同時學校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有計劃、有目的地為企業全體員工提供有關文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禮儀及管理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企業參與到學校的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甚至是課堂教學中來,為學生實習提供相應崗位和配套條件,教師與師傅共同指導學生實習。企業按與正式員工同工同酬的標準給學生支付實習津貼、設立專項獎學金以激勵學生。
粵北貧困山區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實踐研究
2.與中國聯通合作開展“聯通班”訂單式人才培養
從2012年開始,學校與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河源市分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協商在河職院組建“聯通班”,以充分利用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實施訂單式培養,為聯通公司培養既有良好職業素質又有較強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聯通班”分成技術班及營銷班兩個方向,面向河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移動通訊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和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選拔組班。“聯通班”由雙方各選派一名技術骨干為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級;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理論教學或實踐訓練,如《網絡設備及維護》、《工程項目管理及規范》、《聯通全業務知識》等;安排學生到公司實習3個月,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參與指導,教師負責實習考勤、思想教育,師傅負責技術、崗位能力素質指導;企業給學生支付實習津貼、設立專項獎學金。
3.與廣州金霸建材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金霸班”訂單式人才培養
從2013年起,學校與廣州金霸建材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金霸班”訂單式人才培養,面向河職院數控技術、模具加工與制造、工業設計等專業學生選拔組班,培養方向為制造系統技師和繪圖員。“金霸班”已連續開展三年,2013年50人,2014年60人,2015年80人。雙方開展“工學交替”辦學模式,即學校負責完成理論教學及專業基礎訓練,企業負責安排學生的實訓(實習);企業配合學校開展人才培養及科研項目設置等的市場調研,及時提供行業最新信息;學校指派副教授以上專家對公司員工分類進行培訓;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關系,雙方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構建產學研的創新體系。雙方的合作是一個貫穿招生、教學、實訓、就業整個過程的系統工程,雙方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優勢,注重各個環節的管理、考核和激勵,保證了合作辦學的效果。
4.與廣東漢能薄膜太陽能有限公司開展現代學徒制“漢能儲干班”試點工作
在總結前期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學校與廣東漢能薄膜太陽能有限公司聯合開展數控技術專業2015級現代學徒制(漢能儲干班)人才培養試點工作。雙方聯合招生招工,學生一經錄取,即同時為河職院學生與漢能準員工,學生在實習期間即開始與正式員工同工同酬;雙方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包括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崗位、工學結合技能課程與教材,共同組織課堂教學與崗位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考證,共同做好教師、師傅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共同組織考核評價等;雙方共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開展教學研究與項目研發及技術服務。
三、貧困山區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困境分析
1.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積極性不高
我校已開展的幾個試點改革工作,一是學校領導與專業教師憑個人魅力與私人交情推行,二是這些企業用人方面的特殊性決定的,如御臨門溫泉地處山地溫泉區,較為偏僻,遠離熱鬧的城鎮,平時招工本就不易,加上旅游業有淡季與旺季之分,旺季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與學校合作,就可以安排學生在旺季時實習,恰好解決了度假村的燃眉之急。又如漢能公司,薄膜太陽能在業內屬于領先技術,現有的勞動力市場很難提供相應人才,河源的區位及經濟特征又導致了人才招聘的難度與成本較高,而與學校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可以按照企業的特殊技術要求專門進行培養,二是可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提升其忠誠度。這些試點開展經驗的特殊性,說明在開展現代學徒制工作過程中,必須依靠學校及專業充分挖掘企業的獨特需求才能順利進行,僅憑高職院校一方的熱情在推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意識和動力。究其原因,一是企業已經習慣了以往的以學校為主的培養傳統,二是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沒有建立企業的利益驅動機制,三是勞動力市場目前基本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2.小微企業無力參與現代學徒制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在傳統學徒制興盛的時期,小微企業是學徒制實施的重要主體。在辦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微企業某種意義上更有參與校企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需求與熱情,因為這能讓它們獲得科研與人力資源方面的競爭優勢。然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小微企業面臨許多影響生存與發展的困難,可以說是自顧不暇,既不能為學校提供實習的設備、場所與資金,也沒有參與專業與課程建設的實力,無力參與到現代學徒制的工作中來。
3.現代學徒制的雙主體特征,易導致各自的權責利不明確
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中,高職院校與企業都是主體,雙方既分工又合作,各有側重又交織進行。在成功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各個國家,各辦學主體——政府、學校、企業、第三方培訓機構、行會協會等,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運行順暢。由于缺乏經驗,加之沒有較成熟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運行模式,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成熟完善,我們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就遇到不少因雙主體的權責利不明確而導致的問題。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在校企簽訂合作協議的時候,把培養過程中所有可能的細節都寫入協議并明確各自的責權利,培養過程中如遇到協議中未明確的事項,校企又需重新商議加以明確,既增加了雙方的人力資源成本,又易導致雙方出現倦怠感。
4.現有招生政策限制了現代學徒制的深入開展
高職院校現有的生源主要有兩類: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學校畢業生,即須有高中學歷或具有同等學歷者方能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深造。企業將在職員工安排至高職院校學習以提升其學歷及技能,這既是企業吸引并留住優秀員工的一項福利政策,也符合企業以較低成本實現發展的經營目的,比如聯通公司與漢能公司都在合作過程中向校方提出過這樣的要求。但高職院校受到招生政策的限制,卻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為其在職員工提供學習機會,因為這些員工中有不少是參加工作多年、經驗豐富、具有一定技能卻沒有高中或同等學歷,因而無法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深造。
四、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對策與建議
1.政府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現代學徒制
要順利開展現代學徒制,僅靠學校單方的熱情是難以為繼的,政府應增強其在現代學徒制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和服務意識,通過法律或經濟的手段,提升行業企業的參與度。如通過法律規定企業有參與人才培養的責任強制其參與現代學徒制,或以稅收或政策方面的優惠鼓勵其參與,也可以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方式吸引其參與。
2.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要破解小微企業無力參與現代學徒制這一難題,就必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可統籌把握本行業的人才需求總體要求,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的職業準入資格標準,與高職院校合作制定行業人才的培養標準,使學校的培養標準與企業的用人標準保持高度一致;行業協會可代表本行業的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磋商與合作,必要時可由行業協會籌備成立培訓中心,作為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學徒制度的代理人,各企業每年繳納一定費用以確保培訓中心的正常運作。
3.建立職業標準體系,推行就業準入制度
撇開教育理念等問題,高中教育因為有了高考這一絕對的評價標準,其教學質量因此而得到了極其有力的保障。我國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在試點初期,是一種粗放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沒有精細化的、可測量的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基本符合合作企業的用人要求就算是達到培養目的了。因缺乏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引領,人才培養工作變得漫無目的,培養質量的保障機制也就無從建立。
應制定各行各業的行業技能標準和職業資格準入標準,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就業準入制度,這一舉措首先可以吸引企業參與到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工作中來,因為屆時勞動力市場上擁有職業資格的人力資源將成為各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與學校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則可使企業在人才招聘的競爭中領先對手一步;二是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工作將不再漫無目的,而是樹立起來一個標桿和量尺,猶如高考之于高中教育,各項工作都可比照行業技能標準來開展,如課程如何設置、實訓設備與師資力量如何配備、實習實訓如何開展等,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畢業標準與企業用工標準的零對接。
4.改革現有招生制度,擴大高職院校招生自主權
《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擴大試點院校的招生自主權,推動試點院校根據合作企業需求,與合作企業共同研制招生與招工方案”。在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試點院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允許院校在生源學歷上降低要求,既符合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與終身教育理念的落實,也可更好的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現代學徒制的推行獲得來自企業的強勁動力。
5.建立現代學徒制的培養質量評價機制
因為現代學徒制涉及到多個利益主體: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第三方培訓機構等,現有的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只限于職業院校內部,亟需建立一套能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各主體納入其中的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既能分而施行、衡量各自的作用,又可統而謀劃、促進各方的分工合作;既能在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以及時調整,也可對結果進行評價以修正過程。
6.建立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質量保障機制
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各利益攸關方投入資金、場地、設備、人力等資源方能確保培養的質量。目前尚沒有這樣的一套質量保障機制,高職院校因承續了學校教育為人才培養的主體的傳統,在資源投入上較為主動,投入比較大,而企業投入則參差不齊,既有積極投入大量資金、場地、設備、人力資源的企業,也有拿淘汰設備充數、擇低水平師傅授
徒的企業,而行業協會的投入則基本處于缺位的狀態。建立一套現代學徒制培養質量的保障機制,敦促各方及時足量投入相應資源,方能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健康有效運作。
7.改進教育管理體制
現代學徒制的推行,必須充分調動行業協會和企業的積極性,協調政府、學校、行業協會與企業的關系。為此,應指定原有教育行政部門或新成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此事,也可由教育部門牽頭,各利益攸關方共同組成委員會性質的專門組織,促進政府、學校、行業協會與企業的戰略對話,多方信息的交流與傳遞,促進并保證各方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
從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來看,僅靠專業的力量,不足以和行業協會或企業開展對話與合作,難以調動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為此校內應有指定部門負責現代學徒制的管理和監控。對外,代表學校、帶領專業與行業協會或企業進行接洽,商定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各項事宜;對內,協調教務、科研、學工、督導等相關部門,確保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的規劃、投入、管理、評價,為現代學徒制的成功開展提供組織、人力、資金、資源、管理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Z].教職成[2014]9號.
[2]關晶.西方學徒制的歷史演變及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
[3]薛勝男.現代學徒制的西方經驗與中國現實[J].教育與職業,2014(24).
[4]陳俊蘭.現代學徒制的合理性、現實性與合法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16).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