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德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保證的作用。本文就農村學校中德育的困惑及改變現狀談談我的看法。
一、德育過程中的幾點困惑
1.教師悉心設定的德育內容與方式,學生不再欣然接受。
2.德育工作的考評在條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強的量化辦法,用數字簡單量化的德育結果不被重視。
3.德育活動多樣但收效不佳,德育的預期與效果相差甚遠。
二、改變現狀的幾點建議
1.重視德育雙主體,摒棄“單邊化”傳統,形成“互動”格局
現代德育強調學生為個體品德構造的主體。教師是價值的存在,因為,教師創造性地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性地選擇學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內容,適時地引導和點撥,才能讓學生發自內心需要地、自愿地學習,才有學生道德觀念的開放式發展。要使德育更有實效,還需把德育作為一種師生互動的行為。教師作為德育行動的主導者,要善于把學生吸引到德育行動中來,使之成為德育的行動主體,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提高,教學相長。
2.創建新型德育評價體系,適度運用綜合素質考核結果,改變家長學生無視的現狀
德育評價體系應建立一個平等多方互動的體系,德育評價采用“四結合”(學校、家長、學生、社會)動態記錄評價方法,帶動家長和學生的自主參與,而不是傳統的單向評判監督方式。德育評價體系必須走出學校的大門,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不僅記錄和評價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表現,還對學生在社會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和引導。
3.巧妙運用傳統的德育方法,倡導德育生活化
傳統德育常常是以報告、外輸、訓誡、說教、關愛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或服從一定的社會意識和理想信念。對于傳統不能全否,應該改變“分臺演戲”的狀況,優化組合,達到一種相互融入、相互滲透、相互支援的程度。
德育與一般性的知識傳授、教學技巧不同,應該從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中走出來,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德育根植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和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充分釋放學生的生命潛能,激活創新精神,本著“活動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則,突出“活動”與“滲透”,強調“實踐”與“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人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鮮活閃亮,富有魅力。
我們要反思我們的德育工作,努力探索新途徑,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場,讓學生本身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我們要努力做點真教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片藍天。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