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彬
摘 要:跨國公司是當今國際壟斷組織的具體形式,也是是戰后資本擴張的主要形式。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跨國公司在歐洲范圍內的投資、生產、貿易,深化了歐洲各國國際分工,強化了歐洲各國的經濟聯系,構建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微觀基礎,成為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直接動力。
關鍵詞:歐洲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作用
一般來講,跨國公司是指經營活動跨越國界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在一個總部的管理控制之下,各子公司之間聯成一體,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進行投資經營活動。雖然跨國公司有母國,但由于經營范疇的不斷擴大,與其它國家企業的資本相互交織,跨國公司身上的母國色彩在不斷淡化。另外,從國內企業變為跨國公司的關鍵,是它必須通過建立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有控制權的從事生產或服務的企業或機構。
一、跨國公司成為歐洲戰后資本擴張的主要形式
歐洲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因歐洲各國國內市場較為狹小,跨國公司很早就在歐洲出現了。跨國公司在歐洲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歐洲跨國公司初步形成和發展階段。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過度到私人壟斷階段,大量過剩的資本使資本輸出成為這一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商品輸出被資本輸出取代,資本從國際流通領域擴展到國際生產領域,直接導致跨國公司出現。在這一時期,歐洲大約有227家跨國公司,其中167家在歐洲大陸,60家在英國。此時,跨國公司在數量和規模上都較為有限,發展也較緩慢,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很有限。在一二次世界大戰間,跨國公司遭遇到經濟危機和戰爭的雙重打擊,發展停滯不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歐洲跨國公司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歐洲各國經濟的恢復和隨之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在這一時期,由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極大促進了資本積累,國內生產和資本過剩的問題日益嚴重,爭奪國外資源和市場的斗爭日益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大批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相繼出現,它們在本國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將自己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同時,關稅同盟在歐洲建立,使商品資本跨越國界的成本大大降低,極大的促進了歐洲跨國公司的發展。另一方面,關稅同盟因為有對外一致的關稅政策,大大降低了非歐洲跨國公司在歐洲經營的成本,吸引了大量非歐洲跨國公司進入歐洲市場。
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現在,這是歐洲跨國公司的發展盛況空前的階段。科技革命的影響繼續導致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生產領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而由于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滯脹階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不斷,這就使得資本的跨國流動成為繞過貿易壁壘的手段。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急劇增長,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全球的跨國公司增加到近1萬家,海外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多達3萬家。 20世紀70年代后,國際直接投資的形式轉為跨國并購,即生產資本跨越國界的積聚、集中和合并。在這一進程中,由于金融杠桿的作用,貨幣資本大量介入生產資本的運動,進一步促進了資本的跨國壟斷。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當代,跨國公司在經濟領域,已成為能與主權國家對話與抗衡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經濟體前100個最大的經濟體中,51家為跨國公司,49個為主權國家。2012年,跨國公司銷售收入約占該年全球GDP的36%。跨國公司已經在各自的領域編織起了自己無國界的經濟帝國,將全球間、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在了一起,極大促進了全球和區域間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力。
跨國公司起初是剩余資本輸出的產物。跨國公司出現后又作為聯系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在地區市場和世界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作為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大量拓寬國際市場,為剩余價值的實現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大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獲取更低的生產成本,跨國公司通過廣泛的國際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在全球建立起了資本主導的生產鏈,實現了全球和地區間生產和市場的一體化,從而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根據聯合國貿發委員會《2013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跨國公司協調的全球價值鏈約占全球貿易的80%,跨國公司對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貢獻高達90%。
二、跨國公司推動了歐洲的國際直接投資,促進了歐洲資本的一體化
所謂資本一體化指的是不同資本在資本所有權和控制權上結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關系的過程。資本一體化意味著資本之間的聯系已經由傳統的市場聯系進而發展成股權方面的聯系。股份公司就是資本一體化的典型形式。在一般情況下,資本一體化形成的主要途徑是相互交叉投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份結構。
跨國公司既是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物,又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實施者和推進力量。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跨國公司為了尋求資源最優化的配置,紛紛跨越貿易壁壘,以國際直接投資為手段,大量在區域內部交叉投資,將生產過程置于歐洲區域內部進行,實現了資本在生產領域的融合,推進了歐洲資本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在關稅同盟建立到統一大市場建立前夕,歐共體對外直接投資中,成員國間的對外直接投資從1984年的40.53億歐洲貨幣單位上升至353.44億歐洲貨幣單位,占同期歐共體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8%上升至51%。而歐盟成立后,隨著資金流動壁壘和成本的進一步移除,歐盟成員國區域內投資的總額更是一直高于和區域外的國家進行投資的總額。
跨國公司進行的企業并購,也促進了資本一體化的發展。90年代后,隨著跨國公司數量的增多,為了爭奪市場和實現更多的利潤,跨國公司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其中,跨國公司更是在歐洲地區內掀起了企業并購高潮。特別是隨著歐元的啟動,并購成井噴態勢。從1989年到2000年,發生在前歐共體和歐盟的并購額幾乎都占到了全球并購總額50%以上。跨國并購雖然是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競爭和追逐利潤的一種手段,但它在客觀上極大促進了歐洲經濟的聯系,使歐洲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形成了區域價值鏈,密切了歐洲區域內部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推進了歐洲資本的一體化進程。
三、跨國公司推動了歐洲區域內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歐洲市場一體化
市場一體化是打破地區壁壘和行業壁壘把封閉分散的市場逐步整合成一個統一市場的過程。從世界范圍來看,世界市場的一體化動力直接源于國際貿易的的發展。國際貿易意味著生產資料、中間產品、制成品、服務以及技術的跨越國界的活動。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各國依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另一方面開拓了市場,將各個國家的市場密切聯系起來,促進了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跨國公司作為國際貿易的主導力量,極大促進了前歐共體及歐盟成員國內部貿易的發展。從1985年到2011年間,前歐共體及歐盟成員國的內部貿易額占全部貿易額的比重均超過50%,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內部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大大密切了各成員國的經濟聯系,深化了歐洲市場一體化的進程。
四、跨國公司推動了歐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歐洲生產的一體化
生產一體化是指企業通過內部控制體系將不同國家的生產活動按照資本需要進行分工,使之形成高度依存關系的過程。生產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是國際分工,而跨國公司則是生產一體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國際分工本質上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一種勞動聯系。它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社會分工的萌芽于原始社會,人類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分工才發展了起來。現代國際分工是產業和產品價值鏈環節分工,按照這一分工依據,所有國家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居于產業價值鏈和產品價值鏈頂端的國家,一類是居于產業價值鏈和產品價值鏈低端的國家。
促成國際分工和各國產業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從生產力的自然形式來看,科學技術發展是推動這一變化的根本力量,它為國際分工和產業調整提供了物質條件。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促進了生產組織方式的根本變革,使國際分工和生產活動不再依賴于自然稟賦的地理區位優勢而僅僅依賴于對生產要素進行跨國配置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配置能力強的國家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并依據自己的比較優勢來選擇自己在產業鏈和產品鏈中的地位。于是,傳統的產業間的國際分工被產業鏈和產品鏈環節間的國際分工所取代。國際分工的這種變化,使各國產業結構逐漸褪去了傳統國際分工所打下的產業結構烙印,出現了產業形態交織并存的多元狀態。
從生產力的社會形式來看,以跨國公司為活動載體的壟斷資本是推動這一變化的重要力量。跨國公司利用其所掌握的技術,設備、資本、生產網絡以及組織管理方面的優勢,通過國外直接投資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體系。跨國公司通過對子公司的控制進而把子公司所在各國納入它所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體系中,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方向由跨國母公司根據其所在國的資源優勢來確定,生產技術由母公司提供。在這種情況下,子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只是表現為在不同國家分別生產某一產業的某種產品、或某一產品的各種零部件以及從事某一產品的不同工序而已,這就導致了產業內和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產業形態不再成為識別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的標志,也不是區別落后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依據,只有在產業和產品價值鏈上所處地位的差異才是傳統與現代,發達與落后的產業分野。跨國公司推動的產業內分工,標志著國際分工的更加深化細化,從而使國際分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現代國際分工格局和世界產業格局中,由于歐洲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在總體上高于一般國家,因而他們在產業鏈和產品鏈中居于高端環節,屬于所謂的高科技國家。他們的任務主要是為處于產業鏈和產品鏈低端的國家提供所謂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在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加速的情況下,新技術的發明和新產品的研發活動也出現了國際分工日益細化的趨勢。在這一趨勢面前,任何一個國家也很難單獨完成研發某種新技術的全部工作,這就需要不同國家聯合起來,由國家出面組織科學技術的研發活動。其次,歐洲國家由于在全球產業鏈和產品鏈所處地位基本相同,這就使他們之間的競爭更加劇烈和殘酷。因為競爭實力相當,競爭領域相同,這種同質化的競爭在程度遠大于異質化的競爭。這種競爭必然產生一種溢出效應,這種效應使非競爭者獲益,使競爭者雙方受損。因此,為避免同質化競爭給雙方帶來的不利,也需要國家出面協調這種競爭關系,確保競爭各方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琮.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宿景祥.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J].教學與研究,1999(9).
[3]孫敬亭.歐盟利益集團研究:概念、重要性及影響力[J].歐洲研究,2011(4).
[4]関下稔,李公綽.跨國公司經濟學—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模型序論[M].國際經濟評論,1990(5).
作者簡介:高杉(1983- ),女,四川眉山人,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