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
王雯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作為一種文學形態,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僅充滿了人性關懷,同時還充滿了歷史意蘊,而人文精神正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內在靈魂,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當中必須要關注如何滲透和弘揚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將人文精神教育工作做好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本文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大學生;人文精神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當中普遍存在著人文精神教育艱難以及學生閱讀熱情不高的問題,要想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只能在教學當中入手,針對其癥結和焦點進行分析和探討,才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現超出本學科教學范圍的博識性淺見或者無意義的空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不斷的討論人文精神的背景下,學術界已經基本上清晰的認識到了人類精神的內涵。所謂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其中包括崇高感敬畏之心,好的行為、想法以及情感等。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發現,作為一種文學形態,現當代文學不僅具備了很強的人文性關懷,同時還充滿了歷史意蘊,而且其非常重要的精神脈絡就是對人的解放、覺醒以及發現的有效推動作用,其思想主潮是人的現代意識的發展和深入,因此我們可以說人文精神正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內在靈魂。
我國自從近現代以來一直處于內憂外患不斷的動蕩當中。“新民”的方向正是近代知識界救國救民以及救亡圖存的重要方法,所謂的“新民”就是要對國民的舊的思想意識進行革新,使“人”的思想觀念能夠徹底的被國民所接受,同時還要將傳統的君權、家族以及封建宗法觀念的束縛擺脫掉。進步的思想文藝界在五四時期對個性解放、自由、民主以及科學等進行了積極的倡導,而胡適等人也將諸多改良中國文學的主張提出來,其中最為代表性的就是魯迅對“吃人”的封建文化禮教本質的批判以及郭沫若對“女神式”狂飆精神的提倡。與此同時,當時的知識界還高度的肯定和贊揚了個體的精神自由。中國文學在1937—1949年由于抗日戰爭以及三年內戰而出現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三個話語空間體系:解放區文學、國統區文學以及淪陷區文學,盡管這三個空間話語體系具有十分鮮明的界限,然而作為文學主潮,人的文學的觀念仍然具有非常明晰的脈絡:文學陣營在國家的危難當中迅速的形成了抗日統一展現,對民族英雄進行歌頌,對抗戰爭的積弊進行諷刺,將國民性的缺失揭露出來。在建國初期,階級話語以及革命觀念成為了主流的話語,并且開始徹底批判或者否定30年代人文主義思潮以及“五四”個性主義,而人性更是在“文革文學”中變得蕩然無存,只剩下了政治意識形態性、階級性以及革命性。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中國的文學進入了新時期文學階段,不管是改革文學、尋根文學,還是反思文學以及傷痕文學都在對人文精神進行積極的尋找和恢復。直到后來出現的女性寫作以及私人化寫作等都開始消解以往的神圣觀念和崇高精神[1]。
總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實際上就是人的觀念的發展史,也就是說,人文精神一直充斥在人類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史當中,使這些人文精神能夠被大學生所了解和接受正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所以,除了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要具備內在的活力及靈魂之外,同時還要對學生高尚的自我人格以及社會人格、道德情操的理想寄予、勇于承擔的公民意識、民族國家關懷精神等進行積極的培養。
中國現當代文學屬于一門具有人文精神內蘊豐富的課程,因此其具有非常大的活力和生機。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使得現在很多大學生很容易輕視中國現當代文學。除此之外,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弊病就是對文學階級斗爭史比較看重,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中國現當代文學主體性,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缺少心靈體驗的講述當中喪失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更不會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存在價值予以更多的認可。如何將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滲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當中,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積極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同情意識和文學修養,激發學生對多樣化的文學審美體驗進行追求的動力
中國的現當代文學歷史僅僅有百年之久,因此具有非常有限的審美資源和知識資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課程教學的成功與否并不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多少文史知識教給了學生,而是取決于能不能將學生對這門蘊含現代精神和歷史秘密的課程進行探究的興趣激發出來。只有學生將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形成,其才會具備針對相關的文學審美活動進行探究的動力。否則如果學生只是為了拿學分進行學習,那么這個教學活動無疑就是失敗的。要想使教學做到引人入勝,教師必須要將相關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作品以及作家等掌握住,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組織。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文學形態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中。
(二)讓學生對半政治化文學的美進行鑒賞,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
要想將學生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興趣培養出來,教師必須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對半政治化文學的美進行鑒賞。現在很多人由于缺乏中文專業訓練,常常由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中具有強烈的革命意味和政治色彩,從而將其審美內涵以及藝術性否認掉。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讀者沒有深切的感知到中國作家在20世紀初的生存境遇,或者對自身對純藝術性以及文學娛樂性的追求和愛好進行了過分的強化,因此不愿意去認可或者體會不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中所凝結的藝術形式、革命現代性或者人性關懷等,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當中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語境當中去欣賞這些文學作品,設身處地的對這些作者的藝術追求和生命體驗親身感受。如果學生能夠對這些作者的文學追求和自我選擇產生一種尊重的意思,那么其作為一個公民的承擔意識就會得到顯著的增強。
(三)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充斥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中,因此教師必須要對這些作者的生命選擇進行充分的利用,將其作為榜樣,讓學生將正確的思維方法、價值觀愛情觀道德觀以及審美觀等樹立起來。我們都知道,中國現當代文學并非取得了非常高的創作成就,然而其歷史光環特別強烈,所以教師采用歷史化的方法針對這段文學進行教學,就能夠使學生對這種文學的存在產生認可、體認以及理解。比如筆者在對左翼文學進行講解的時候,一開始學生常常會非常輕視這種文學形態,這時候作者就會將一些左翼作家在極為險惡的政治環境下以及艱苦的生活條件當中的獻身行為以及創造出來的革命傳奇穿插在課堂教學當中,這樣就讓很多學生感動了,他們開始對這些左翼作家的生命體驗進行積極主動的探尋,并且對左翼文學的獨特性產生了非常深厚的理解。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仍然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和藝術魅力,因此在針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時候選擇這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作為范例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如何將人文精神教育工作滲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當中,這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每一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能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獨到的見解,然而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利用教學實踐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終能夠保證多元化、多樣化、立體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科研和教學體系的形成,最終能夠將一批能力強、素質高、口徑寬以及基礎厚的優秀中文專業性人才培養出來。
[1]龔秋萍,羅全.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01)
[2]李喜仁.淺談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3(31).
[3]郭麗杰.新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
[4]宗元.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濟寧師專學報,2001 (04).
I206.7-4
A
1005-5312(2015)05-0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