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芳芳
1 前言
作為一所文化底蘊豐富的百年農村小學,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啟動了語文大閱讀工程,充分利用學校、家庭、村、社區(街道)三級圖書館(室)優勢資源,引領小學生以書為友,遨游書海,提升綜合素質。以“經典閱讀伴我成長”為例,20年來學校在語文大閱讀工程實施過程中,結合“希望教育”這個核心課題的研究,層層推進,使之形成常態化,在全面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建設書香校園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2 引導學生走入圖書館,喜愛圖書館
近年來,學校圖書館、家庭圖書館以及村、社區(街道)圖書館建設工程的實施,為學生們提供了日益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學習空間。
建設一流學校圖書館 無論是在“兩基”達標時期,還是教育現代化推進階段,都把學校圖書館建設放在重中之重,嚴格按照省頒一類新標和蘇州市小學一級圖書館要求建設好學校圖書館,使之成為學校最溫馨的地方,讓學生流連忘返。學校有藏書室兩間,藏書近五萬多冊,每年新增圖書生均近兩冊,學生年生均借書接近30冊,達到較高借閱率。學校有學生閱覽室兩間,全國公開發行的少兒報刊在閱覽室里基本上都能找到。藏書室、閱覽室有專業人員負責,全天候向學生開放,節假日(包括寒暑假)也不例外。
村、社區(街道)圖書室相得益彰 現在的吳江區,不僅學校圖書館建設一流,村級圖書室也很氣派,具有一定規模,有些完全可以和學校圖書館相媲美。村民們攜帶家眷進入圖書室讀書看報已習以為常。平常學生們在家時,足不出村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書報,既方便,又安全,就好像學校圖書館搬到了家里。為了優化圖書館應用效益,學校定期與各村、社區(街道)溝通聯系,并主動設立紅領巾讀書崗,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家庭小書房如雨后春筍 現如今,人們搬遷新居,都要辟出10~20平方米的書房,進行裝修布置,營造出濃濃的書香味兒來。家庭藏書少則百本,多則上千本甚至更多。這又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學生們不出家門就有好書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考慮到家庭之間的差異,我們在學生中就近組織課外讀書小組,由家有小書房的學生輪流做東,邀請本村民小組或同住一個小區的學生參加,交流閱讀。
豐厚的圖書館資源,優越的讀書條件,加上學校有效的引領,學生已將讀書作為一件生活中的平常事。置身在溫馨的書海里,都會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書來津津有味地閱讀,讀書的大環境已經全面形成。
3 重視配套設施建設,培養讀書愛好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讀書可使人終身受益。為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我們把目標、要求寓于各項活動之中,從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入手,從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起步,首先讓每個學生走進圖書,和書本交上朋友,在讀書中怡情養性,提升自己。
親子閱讀引好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讀書也是如此。孩子們進入學校,就會立即融入閱讀的氛圍,我們適時地開辟親子閱讀講堂,邀請這方面的專家和有代表性的家長來校為新生家長做示范講演。在此基礎上,學校輔之于階段性的經驗交流、現場觀摩等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們在實打實情形中感受到親子閱讀的魅力。與此同時,我們又結合開展“我是小小藏書家”“溫馨書香小家庭”等一系列評比活動,號召人人爭當“小書蟲”。
分層要求明重點 小學低、中、高學段不同,讀書要求也應有異。對一二年級學生,我們著眼于興趣的培養,引導他們從聽讀起步,以繪本、連環畫、兒歌、童話、神話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書籍閱讀為主;對中年級學生,我們重在提升興趣,擴大讀書范圍,引導他們選擇較為淺顯的兒童文學、民間故事、名人傳記、科學寓言等重點閱讀;對高年級學生,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習慣養成、學會讀書上,選擇的自由度很大,經典名著、微型小說、報告文學、科幻作品等,只要你喜歡,都可以信手拈來,瑯瑯誦讀。讀書的層次性要求很重要(學校圖書館、語文老師等要重點做好這方面的推薦指導),只有層次清晰,才能既確保各個學段閱讀的重點,又避免機械重復性閱讀等情況出現。讓學生在節省時間的同時又擴大了閱讀面,開闊了視野。
增量閱讀無上限 根據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小學階段三個學段課外閱讀5萬、40萬和100萬的量化要求,我們在吳江率先提出保底1.46倍的增量閱讀要求,即每個學段的學生每天至少閱讀100字、800字和2000字,六年下來課外閱讀總量超過200萬字。這是保底要求,上不封頂。量的積累是質的飛躍的重要前提。單從閱讀量的情況看,學校這幾年畢業的小學生一半以上的閱讀量超過500萬字,提前三年多完成了初中階段的課外閱讀任務,為今后的學習贏得了時間,奠定了基礎。
師生同讀共精彩 “師生共讀一本書”是吳江小學語文界的一大亮點,在我校也是十多年如一日。讀書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年級大家同讀一本書,書中的人、事、情、景隨時隨地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印記,擦出火花,但由于各人的生活閱歷、閱讀體驗不同,火花肯定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我們把這些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火花匯集在一起,給它們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它們交匯、碰撞、融化、升華,收到精彩紛呈的效果,這正是我們倡導師生共讀所期待的愿景。
講演征文搭舞臺 20年來,學校一直堅持著兩項活動,即“一句話講演比賽”和“讀書征文比賽”,很好地檢測了學生們的讀書效果。“一句話講演”就是在每天的早讀課上,安排5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講演,用簡短、明白的語言向大家匯報自己讀書所得。周周評出班級最佳,每月開展校級評比,評出校級10大講演之星,集中進行宣傳表彰。讀書征文活動按專題進行,形式有讀后感大賽、讀書筆記展示、故事新編等。對于每次獲獎的優秀征文,我們或在校園媒體宣傳,或向報刊進行推薦,或精選結集出版。這些看似樸素平常的活動,留給學生心靈深處的影響卻是意義非凡的,不少學生正是通過這樣的舞臺一步步走出班級、走出學校,走向成功。
課題引領促深化 為了使課外閱讀永葆旺盛生命力,我們把它納入“希望教育”主課題研究,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搭上書海的航班去到達理想的希望彼岸。在校園內,我們建起了希望亭、希望長廊、希望之星墻,還編寫校本教材《播種希望》(系列叢書),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開辟課外閱讀名師講堂,請來學生現身說法等,讓讀書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們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