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伍國娟
摘 要 探究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期讓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其有效作用,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9-0153-02
1 前言
隨著信息化社會腳步的加快,以其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等特點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對其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一影響作用于教育中,就是在引起師生課堂教學變化的過程中,對其帶來深刻的積極影響。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囿于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師生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堂互動等因素,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還存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有的教師將其作為課堂“走秀場”的裝備,學生很難在課堂中借助其優勢得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有的教師僅僅將其作為展示知識點的憑借,讓其完全成為一面知識展示墻……一系列背離信息技術作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的問題層出不窮。
2 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常常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直觀、可感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往往發源于此。但是,數學這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枯燥機械、數字化的特點,單純從知識層面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所具有的融聲音、光線、色彩、形狀、畫面等特點于一體的優勢,通過聲音的配合、光線的旋轉、色彩的明麗變化、形狀的大小分別等手段,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基礎上,變枯燥的課堂為生動有趣的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新知識[1]。
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筆者設計了一棵翠綠的大樹,樹枝上姿態各異的小鳥成了課件的主體部分。多媒體課件先呈現出這棵翠綠的大樹:“同學們,這樣高大的樹木,你們都見過嗎?在大樹上,經常會出現什么小動物呢?”有學生想象力和聯想力比較豐富,他們往往會給出各種各樣意見不一的答案。接著畫面上會出現很多停落在枝頭上的小鳥兒。筆者設置如下問題:“樹上原本有XX只鳥,一聲槍響后,有XX只鳥飛走了,樹上還剩多少只鳥?”“樹上原本有XX只鳥,后來又飛來了XX只鳥,樹上總共有多少只鳥?”以此來讓學生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部分內容。
學生對這一情境的設置非常感興趣,加之這種色彩的變化和圖畫的活動,他們的審美興趣立馬被激發起來,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中掌握了所學知識。
3 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簡化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
信息技術手段的畫面感帶給人強烈的直觀視覺感受,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一特點,將會在教學過程中將苦澀難懂的復雜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牽扯到空間的變化、圖形的認識、與實踐關系密切的問題時,往往采用直觀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部分內容時,雖然這一事物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很熟悉,但是他們并不能很準確地識記時間,單靠教師機械地講解,學生很難掌握,并且識記不會牢固,尤其是關于整點、半點以及時針、分針在一條線上等問題的認識。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時間變化的一個動態演示實驗,整點、半點、時針與分針呈現不同角度時的時間……學生在直觀的認識和形象的感受中完成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掌握,也對鐘點的認識產生興趣。這樣利用直觀的圖形演示,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讓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了知識,可謂一箭雙雕[2]。
4 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擴大自主學習知識的空間
親身體驗的總是記憶最深刻的、最難忘的,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只有學生自己經過思考、總結、構建出來的知識框架,才是自己支配時間最久的東西。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多變性,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空間,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學習“兩位數加法”部分內容時,筆者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設置了與之相關的多媒體課件,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此的理解設置相關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26+39=?”在計算這一題目的時候,教師給學生26枚五角的硬幣和39枚一角的硬幣,學生利用課件中圖像可以任意拖動的功能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對這一問題的破解。學生因為思維特點的不同,提出的解決思路也不一樣,拖動硬幣、組合硬幣的方法也不一樣,從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一樣。由此,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和演示中完成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掌握,通過對自己方法的演示和對別人方法的理解,在交流中促進多向思維,擴大了自主學習的空間。
5 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信息技術的可感性作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表現往往是在設置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如在學習“測量”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一棟正在裝修的房子,裝修工人正在測量房間內各個部分的長短、寬度、高度等。讓學生在工人的實際測量中認識毫米、分米、米和千米等長度單位,對1毫米、1分米的長度產生初步的觀念感,明確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等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
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瞬間將學生帶入到所要學習的氛圍中來,學生很自然地就明了了這一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適時導入并強調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接著提出相關的問題:怎樣進行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換算?怎么來比較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和1千米的大小?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借助課前準備的道具,做出自己小組的驗證方案,然后上臺借助計算機進行演示,比較一下各個數的大小。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和鉆研的積極性,不僅實現了思想的碰撞,還實現了集體智慧的融合。
6 結語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不斷發展,在給日常教學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對日常教學提出更大的挑戰。教師應該充分武裝自己,將信息技術的各種便捷功能應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來,努力創設各種情境來讓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服務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王東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S3)
[2]董壽云.通過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提高學習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