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胤
落葉歸根,是離鄉者的念想;榮歸故里,又是多少打工者的夢想。返鄉創業,這個由兩個令人澎湃的動詞組成的新詞語,能點燃農民工幾多渴求,又能匯集多少財富和收獲?
一問:為何返鄉
“一名農民工外出打工帶動全家致富,一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全村富裕。”
2011年,廖彬結束了四年的務工生涯,回到四川綿陽三臺縣永明鎮創辦生豬合作社。當時,他寫了封3000字的公開信,許諾了很多好處,最后只召集到12戶。但是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使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大為改觀,沿著合作社門前的柏油路,30分鐘就可以到達飼料廠和屠宰場。
“現在有機遇,有環境。”靠著這幾年生豬行業的大好形勢,廖彬創辦的合作社越來越紅火,不僅如此,廖彬靠著打工時積攢的人脈,還與雙匯肉聯廠達成合作,每年上門收購合作社的生豬,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到2013年,合作社正式成員已多達132戶。現在,永明鎮6公里的環形路周邊,集中了40家生豬養殖戶,占全鎮大半份額,其中至少五分之一是這兩年間由返鄉人員創辦的。
在我國,當初離開家鄉前往大城市的人潮被稱為“民工潮”,現在返回家鄉的人潮則被叫做“返鄉潮”。為了掙錢,相當一部分人選擇走和廖彬相同的道路——返鄉創業。據統計,近期在我國農民工中,有500萬人選擇返鄉創業,相當于鄉鎮企業總人數的20%。農民工返鄉創業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呈現雙向流動的新局面。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的在外農民工返鄉潮初見端倪,省政府正實施“鳳還巢”工程支持返鄉創業。安徽省外出務工人員約1000萬,今年就有70多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在返鄉創業者中,中青年為中堅力量。他們年齡集中在19-38歲之間,雖然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但也具有一定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返鄉創業者以第一代中年男性農民工為主,創業地大多集中在(集)鎮,已經獲得城鎮戶口的農民工數量很少,他們開展創業經營的鄉土色彩比較濃厚,企業形式以個體和私營為主,規模也較小。從產業構成看,這些農民工返鄉后大多從事特色種植養殖業、加工業、小型加工企業、餐飲服務業、運輸業、農村旅游業等。
在返鄉的大批農民工中,有文化、有志向、懂技術、懂管理的部分人,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營銷渠道之后開始創業,也漸成氣候。這股農民工掀起的創業熱潮,正在形成一股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并引發當地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大變革,從而帶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有些地區,返鄉創業甚至成為民營經濟的重要力量,有調查稱,一些地方返鄉農民創辦企業已經占到當地民營經濟的30%以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二問:難點在哪
“從打工者到創業者,改變的不僅僅是角色和身份。就業難,創業更難,農民工的創業更談何容易。”
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在陜西省11市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千名農民工開展的“2015外出務工意向”問卷調查顯示,因“打工收入少,無法滿足生活需要”的占59.42%;因“通過打工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的只占39.5%;值得注意的是,因“就業困難”選擇創業的占31.71%;而因為“看到了市場機會”、“看到了身邊創業成功的例子”和“受國家扶持政策的吸引”分別占28.46%、20.24%和16.77%。可見,多數農民工并不具備創業所需的資金和經驗,而且缺少對創業項目的準確判斷和長遠規劃,而僅僅為提高收入或就業難被迫選擇創業,這樣將造成創業的成功率大大下降。這種情況普遍見之于我國大部分地區。那么,返鄉創業究竟難在哪兒?
資金不足,缺乏金融支持。缺乏資金是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連啟動資金都沒有,創業也就只能是‘一小想’。”在西安打工的34歲的油漆工王富嘆道:“現在孩子上學、看病都得花錢,家里
老人也需要照顧。也想自己干點啥,但沒錢,也沒辦法。”和王富一樣有著同樣苦惱的人不在少數,有今年才開始找活兒的,也有孩子剛兩歲交給家里照看出來找活兒的打工母親,也有要和妻子一起去南方掙錢供兒子上大學的父母,也有打著零工渴望找到可以按月結算工資、有穩定收入的人。他們都有創業的意愿和激情,最大的難題就是缺少資金和條件。
人民銀行課題組通過對58位有創業積極性的返鄉農民工進行調查顯示,認為除了自有資金外,資金缺口在50%以下的占21%,資金缺口在50%-70%之間的占43%,資金缺口在70%以上的占36%。返鄉農民工貸款難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擔保,二是銀行貸款利率偏高,三是對銀行的信貸政策和條件不清楚,四是所在鄉鎮沒有金融機構。目前絕大多數的返鄉農民工把通過農村信用社貸款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農信社也很想貸款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但能達到信貸條件的返鄉農民工很少。
缺少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返鄉創業涉及工商、稅務、銀行、勞動、農業等多個部門,盡管各部門開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務嚴重滯后,相關制度尚未成熟,沒有形成一個合力。有些政策尚不夠具體,可操作性差,缺乏吸引力,或者因宣傳不到位而不被返鄉創業人員了解。農民工返鄉創辦企業仍然困難重重,創業辦理各項手續費時費力費錢,有的要輾轉多個部門,往往每道手續又都要收費,增加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本。一些地方投資用地控制較緊,對創業人員缺少相應的保護和激勵機制,使一些創業人員沒有發展后勁和動力。
創業者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營管理經驗。財經評論家葉檀曾非常尖銳地指出:農民工創業,難在欠缺創業者素質。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在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數,雖然在外打工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因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知識結構的限制,思維方式比較傳統,缺乏現代營銷理念。即使創業,也是以家族式管理居多,企業又以勞動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為主,產品科技含量偏低,技術水平低,產品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缺乏激勵機制和競爭力,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企業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針對返鄉創業者素質普遍偏低的問題,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民工創業教育培訓,然而返鄉農民工創業教育目前普遍存在資金籌措機制不健全、教育培訓管理工作薄弱、培訓資源欠缺、培訓方法缺少創新、教育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缺少后續跟蹤服務等問題。
三問:政策在哪兒
“新的政策出臺,是畫了一個餅,還是送了一塊肉,農民工心里最清楚。”
今年6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就已確定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政策,其中包括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措施,對創業擔保貸款財政按規定給予貼息。將返鄉創業較為集中地區探索發行中小微企業集合債券等,鼓勵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和服務等多項內容。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
降低創業準入門檻。很多農民工都面臨著創業準
入的問題。比如在創業場所方面,農民工就屢屢碰壁。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簡化創業場所登記手續,推進“一址多照”、集群注冊等改革,堪稱及時與必要,也必然能夠擴大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機會,使其充分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
增添更多資金底氣。對此,國務院明確表示,將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措施,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人員,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具備享受支農惠農、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規定條件的納入扶持范圍;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網絡商戶從業人員,同等享受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未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可同等享受靈活就業人員扶持政策。
強化創業金融服務。運用創業投資類基金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加快發展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小額貸款公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加大對返鄉創業人員的信貸支持和服務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給予創業擔保貸款。
拓展創業平臺。國務院強調,將依托現有開發區、農業產業園發展返鄉創業園和孵化基地,可見已經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尤其是在“互聯網+”語境下,國家鼓勵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渠道下沉,更將帶動網絡創業浪潮,對于農民工而言可謂實實在在的紅利。
加強創業培訓。事實上,很多農民工雖然擁有創業意向,卻缺乏相應技術。國務院常務會議補齊了這一短板,要求加強創業培訓,把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再加上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機制,幫助返鄉創業人員改善經營、開拓市場等等,這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國家對于農民工的真切關懷,也更能發揮相應效果。
毫無疑問,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努力。但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系列政策,已經為其創業營造了良好環境,也增添了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新動能,有助于打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
四問:政府如何作為
“讓農民工返鄉能夠創業、有業可創、創業可持續,是返鄉創業面對的最根本的三個問題。系統解決這三個問題,才是地方政府落實《意見》的關鍵點。”
盡管國家推出了種種政策利好,但大部分農民工仍然持觀望態度。在山東臨沂蒙陰縣常馬鎮,一位40多歲的外出農民工非常苦惱:自己這幾年在外地打工,好不容易才攢了一些錢。之所以不愿意返鄉創業,是因為不想把自己辛苦賺到的錢給賠了。“怎么創業,在哪些領域創業,我根本沒概念。”
在政策落實中,也經常出現缺乏結合基層實際的問題,讓不少人吃了苦頭。尤其是返鄉農民工創業集中在現代農業發展領域,抵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弱,政府出臺的部分扶持政策與創業者實際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三年前,重慶酉陽縣酉酬鎮和平村的李凡平,在享受鎮里的扶助政策下,流轉了350畝荒地種起了烤煙。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去年眼看著烤煙將是一個豐收之年,不料連連陰雨天氣讓他遭受當頭一棒,350畝烤煙虧了30多萬元。不僅如此,缺少持續性的政策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無所適從。不少農民工滿懷激情回鄉,卻在栽了創業跟頭后,無奈再次走上離鄉打工之路。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拉回”并“留住”這些返鄉創業農民工的重要性。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從2013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每年都拿出150多萬元表彰先進返鄉創業者。僅今年1-4月底,該縣農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8600多萬元。吸引從深圳、武漢、廣州等地回鄉的創業人數達1600多人。安徽阜陽潁泉區寧老莊鎮的凡登波曾在浙江臺州開診所, 2014年春節,凡登波決定與親戚合伙出資創辦食品企業。開始創業辦理貸款時,政府財政就貼息給他補助了25%,所在區市場監管部門還為他提供免費質檢,提供標準廠房作為企業“孵化器”,給他省去了大筆建廠資金。凡登波成立的食品公司,僅花了半年時間,就達到上千萬元的產品銷售額。
創業,不僅要靠實力和激情,更需要平臺和幫扶。盡管返鄉創業農民工有一定見識和原始積累,但家門口的謀生之路仍面臨諸多困難,在創業環境不佳、資金缺乏、氣候影響等現實面前,創業項目難以為繼。因此,當地政府部門要在“幫”字上做好文章,不僅需要落實幫扶政策、跟進服務保障,還需要拓展服務思路,鋪路搭橋,幫助農民工提升創業的能力,幫助他們不僅能創業,還能創成業。 責編/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