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云
(湛江藝術學校,廣東湛江524000)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訓練
黃柳云
(湛江藝術學校,廣東湛江524000)
隨著人們對古典舞的認同和熱愛,許多高校開展了中國古典舞專業,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日趨嚴謹和獨特,其教學方式也日益完善,教學訓練呈現多元化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古典舞基本功在教學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次對基本功訓練的特點加以分析,最后詳細探討了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訓練。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教學特點;多元化訓練
(一)基本功教學理念比較落后
教學理念往往決定著教學質量,因此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對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學,幾乎全部都與考試制度相掛鉤,教師往往通過考核的形式判斷學生的學習結果,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古典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舞蹈文化需要傳承和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而非對舞蹈的形式進行一味的復制。同時,教學體制改革也要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改變舞蹈教學理念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中國古典舞的相關舞蹈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避免古典舞文化出現萎縮。
(二)古典舞教學方式太過傳統
我國的古典舞教學方式比較傳統,與大多數課程教學類似,教師往往根據教材要求進行課程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雖然,目前的教學設備有所改善,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或者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訓練,但是所教授的內容還是受到了教材的限制,使教學效果并不明顯。特別是對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不僅需要肢體動作的連貫,更需要內心情感的抒發,學生只有在自由想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將內心感受表達出來,從而彰顯舞蹈的獨特魅力。
(三)缺少對古典舞精神層面的傳遞
“古典”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學生對于舞蹈基本功進行不斷的訓練,目的就是掌握這一精髓,能夠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但是在很多舞蹈教學中,教師對于古典舞精神層面的傳遞少之又少,只注重外在形式的傳授,缺乏對學生的感性引導。如果學生僅是長時間的訓練肢體動作,舞蹈動作即使再規范,也缺少中國古典舞應有的韻味。因此,教師在對舞蹈基本功進行訓練時,不僅要注重對舞蹈動作的規范要求,同時要引領舞蹈學員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識,通過對歷史文化的不斷了解,將舞蹈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深入掌握,這樣在舞蹈表演時,才能夠更好的呈現舞蹈的風韻。
(一)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具有基礎性
基本功的訓練是舞者學習古典舞的首要任務,只有具備扎實的基礎功底,才能對舞蹈進行更深入的探尋。基于此,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具有的首要特點就是基礎性,也就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基本性不是單指某一方面,它涵蓋較多的內容,結合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方式,基本訓練有如下幾種:第一,舞者在靜態站立時應收腹立背,這是對舞者站立體姿的規范要求。第二,舞者在舞動時,應符合古典舞的形態要求,找到重心后講究一定的用力方式,將外形和神韻有機結合。第三,舞者在進行舞動時的運行路線要明確,舞姿動作既要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又要清晰流暢。
(二)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具有連貫性
基本功訓練是為中國古典舞穩扎基礎的過程,在掌握了基本動作要領之后,需要結合舞者的形體特征,將空間技能貫穿于韻律之中。這種基本功訓練需要綜合考慮多項因素,包括舞者的肌肉線條、身體力量以及對基礎動作的掌握程度,通過空間技巧的運用,像跳躍、旋轉等,將舞者的超高技能展現在舞臺上。要先將舞蹈的精髓呈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的,需要舞者具有堅持不懈的耐力,日復一日的去訓練,去加強。只有通過長時間的科學訓練,人體的各項力量才能發揮到極致,才能將古典舞蹈的獨特魅力抒發出來,這種連貫性的訓練過程,也就是對基本功中“功”的訓練。
(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具有藝術內涵
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其文化底蘊不言而喻,古典舞蹈基于民族舞蹈的基礎上創造而來,自然藝術內涵不可缺少。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一方面需要讓舞者掌握更多的、更加規范的舞蹈動作,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加強對舞者的藝術培養。舞蹈學者應加強對文化課知識的掌握,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充分了解,只有舞者自身具有了某些文化氣質,才可以通過形體語言將情感表達出來,增加舞蹈的風采。目前,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中,文化課的比重日益增多,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舞蹈的藝術內涵,有效促進了古典舞蹈的傳承和創新。
(一)古典舞教學的多元化示范方法
舞蹈學習不似文化課程學習,不僅需要課本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對舞蹈動作的訓練學習。在大多數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是通過對舞蹈動作的示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依據和參照。一般教師在進行示范教學時需要從三方面把握:首先,在教學開始之前需要進行示范演示。根據心理學觀點,人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在教學開始前進行舞蹈示范,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記憶力也會隨之增加。教師將在課前示范時,應注意自己的儀表儀容是否得當,舞蹈著裝是否新穎,示范的舞步是否正確,只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將最美好的舞蹈示范給學生,才能最有效的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再進行示范。教學過程中的示范方法應該有針對性,一方面,由于不同學員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難免會出現進程的差距,可以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員進行再指導。另一方面,舞蹈的重難點部分,在訓練和記憶的過程中會出現停滯,教師應加強對重難點部分的再示范,確保舞蹈動作的規范性。最后,教學后的示范主要是針對學生對韻律的把握,當學生對基本的舞蹈動作進行初步記憶以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其內涵進行領悟,將引導學生進入舞蹈的精神層次。
(二)古典舞教學中對基本功的訓練
對于任何一種舞蹈而言,基本功教學都是最基本的課程,中國古典舞蹈也不另外,基本功訓練是古典舞教學的基礎。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古典舞教學方式也有所改善,對于基本功的訓練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發展,新穎的訓練形式層出不窮。但是無論采用哪種訓練方式,訓練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大體一致的。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古典舞的技巧運用,靜態站立時具有規范的體姿,進行舞動時要有優美的運行路線,同時能夠運用空間技術將身體力量極致發揮。舞者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礎功,才可以在聲韻訓練中有更好的突破。基本功教學最常見的訓練,包含肢體部位的訓練,特別是腰部和腹部,同時還有肢體感覺的訓練,即注重對身形、身姿的訓練。
(三)古典舞教學中對身韻的訓練
加強對舞者的身韻訓練,可以將古典舞蹈的神韻表達的更加淋漓盡致。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中,運用身韻教學方式,有效強化了動律特征的訓練,特別是提、沖、腆、靠、沉、含、移等幾種要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通過舞蹈工作者不斷研究和實踐,目前身韻課的教材已在很多的舞蹈高校進行使用,舞蹈學員通過系統全面的訓練,可以使用更多的舞蹈語言進行表達和創作,對我國古典舞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古典舞的語言風格有力進一步發展。進行身韻訓練時,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舞臺,解除了舞臺創作對舞者的限制,舞者可以自由發揮,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舞蹈創作中,呈現自己的舞蹈風格。
(四)古典舞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方式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打破傳統的訓練方式,運用多種訓練模式和訓練方法,針對不同的舞蹈學員,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根據考試成績判斷學習成果,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導致古典舞蹈新作品誕生數量少之又少,從而影響了對舞蹈的傳承和發揚。教師可以在基本功教學中,實施即興訓練模式,將訓練方式推向多元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舞蹈學員的創新精神。無論采用何種方式的基本功教學,教師都應引導學員感受舞蹈的精髓,只有充分了解了舞蹈的“靈魂”,才能創作出好的古典舞蹈作品。
隨著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很多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基本功教學問題也不斷突出,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比較落后,教學方式相對傳統,教師缺少對古典舞精神層面的傳遞等。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古典舞教學方式應實現多元化訓練,通過不同的訓練方式,充分激發舞蹈學員的創造能力,有效促進古典舞蹈的傳承和發揚。
[1]荀志丹.舞蹈訓練學與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融合[J].大眾文藝, 2014(18).
[2]劉夢姣.中國古典舞教學中的多元化訓練[J].藝海,2013(05).
[3]王姝.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組合編排原則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5).
J722.4
A
1005-5312(2015)29-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