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豆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成都610000)
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劉紅豆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成都610000)
目前,在我國高等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關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內容及方式都處在探索的過程中。中國民族歌劇和民族聲樂教學的存在,呈現出一體兩面的關系。二者在本質方面有著相似的特征,在藝術歷史的發展中也表現出了共同發展的聯系。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究,是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本文將簡要分析,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旨在更好的促進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活動順利的開展。
中國民族;歌劇實踐;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重要性分析
為了更好的促進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在實際的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結合民族聲樂教學的實際狀況,有效的建立相應的中國民族歌劇教學實踐體系非常關鍵。通過進一步探究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將高校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與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緊密的連接起來,才能更好的為民族聲樂教學、民族歌劇的實踐發展帶來發展突破。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究,使之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更好的完成聲樂學習的目標。
我國各大高校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就開始設置民族聲樂學科,民族聲樂教學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中逐漸朝著系統化的方向發展。雖然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高校在傳統民歌的表演教學、民族基礎理論教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全面的理解和接受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及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因此,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截至目前為止,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形式,在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也受到了很多阻礙。
不斷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是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的動力。從歷史層面分析,由于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才推動了民族聲樂的學科化及科學化發展。與此同時,民族聲樂教學的全面發展也成為中國民族歌劇前進的一種動力。從藝術的發展史的角度,分析中國民族歌劇實踐與民族聲樂教學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分析民族聲樂教學在歌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的構建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優秀的民族聲樂家不斷的出現,他們的傾情奉獻,逐漸使民族聲樂教學得到社會和人們的注意。在社會實踐的發展中,中國民族歌劇實踐發展,對民族聲樂教學發展非常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中傳授專業的技能、聲樂理念之外,重視對高校聲樂教材和內容的調整,引導學生重視經民族歌劇的學習,使學生對民族聲樂教學形成一種系統的概念,并主動的進行民族聲樂教學內容的學習。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使學生掌握良好的發聲技巧的基礎之上,合理引導學生深入到民族生活中,積極的探究民族歌劇實踐的內容,了解民族歌劇的發展歷史和當地的風俗人情,對于學生的聲樂表演等綜合音樂素養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幫助。
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中國民族歌劇教學實踐體系,是高校聲樂教學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問題之一。由于在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還未形成與教學相對應的中國民族歌劇實踐架構,其實踐教學的內容差別很大,對于培養出理想的人才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民族聲樂教學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中國民族歌劇教學實踐體系,不但可以順應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對我國民族歌劇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建立與民族聲樂教學相對應的中國民族歌劇教學體系,能夠更好的培養民族聲樂表演人才,促進我國民族歌劇事業持久、健康的發展下去。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中國民族歌劇教學實踐體系,對于健全民族聲樂學的知識結構,也具有一定的意義。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中國民族歌劇教學實踐體系,可以使學生掌握良好的發聲技巧的基礎之上,還應引導積極的探究民族歌劇實踐的內容。
綜上所述,現階段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方向。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為了使民族聲樂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應結合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實際狀況,在保持自身民族個性和特色的過程中,對優秀的聲樂藝術進行融合與發展。其次,高校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平臺,如何充分展現藝術教育在教學中的極致,促進民族聲樂的持續發展,重視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深入探究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1]張丹.歌劇藝術與聲樂教學的融合[J].藝海,2013(04).
[2]王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3).
[3]李盈,何麗君.走上舞臺的聲樂實踐性教學——歌劇排練對聲樂教學的實踐意義及啟示[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2).
J616-4;G642
A
1005-5312(2015)29-02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