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華
(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廈門361102)
基于大學體育教學的思考
張阿華
(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廈門361102)
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身體素質、身體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大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題,分析了解決的對策和如何提高大學體育教師的素質。
體育教學;教師;素質
場地器材不足,資金投入不夠,影響體育課堂教學場地不足,資金短缺,這是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一些學校體育器材殘缺不全,管理不善,沒有專人負責,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沒有像樣的籃球架、排球網、足球門、乒乓球臺、羽毛球拍等必要設備。
學生缺乏體育意識。體育認識不足。現代學生大多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對于體育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缺乏克服的勇氣和信心。
體育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觀念陳舊,沒有形成新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傳統的教學觀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一)構建科學的大學體育教學指導思想
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應堅持以健康第一為先導、以全面育人為中心、以身心協調為重點、以終身體育為方向,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身心協調統一的新型人才。
(二)更新體育教學內容
1.增加娛樂型運動項目。體育教學應該是一種樂教學。所以,在教學內容選擇時,應增加一些“娛樂型”的運動項目,如體育游戲等。另外,在教法運用上,也可運用游戲法、比賽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競技內容教材化。競技運動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應通過“教材化”,以“健身型”、“娛樂型”為主要模式,一些方便開展、學生感興趣、負荷適當、便于深入高一級院?;蚬ぷ鲉挝缓罄^續開展的競技項目仍可以保留在課程內容體系中。
3.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F代體育考試應該是以提高學生體育能力為中心,是考“結果”與考“過程”相結合的綜合考試法。在評價內容中應納入體育意識、體育能力、鍛煉習慣等因素;在評價主體方面應包括教師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實現評價的客觀性;在評價標準上,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調整考試標準,但調整標準要避免隨意性和克服教師主觀因素。
4.創造多種教學組織形式?,F代教育在方法上主張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學轉向啟發式的創造教學,強調教法的綜合性、多樣性和學法的實效性,改變傳統體育教育中教師單純灌輸、學生機械重復的做法,側重于采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運動動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和鍛煉中,體驗體育的樂趣。
(三)體育教師的素質的提高策略
1.愛崗敬業的素質。愛崗敬業是中學體育教師的首要素質,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表現,是教師的靈魂。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本質工作,對體育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他們立志終生當體育教師的原始動因。
2.扎實的專業知識素質。專業知識素質是教師從事本職工作的基礎,是教師專業素質和水平的體現。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體育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它是體育教師的立足之本,在教師知識結構中占主導的位。教師應系統扎實的掌握該學科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時的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了解與專業相關的科學知識,做到精通一門,兼教其他。二是教育學科的知識和教師基本技能,它主要體現“師范生”的特點,在教師知識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師必須掌握體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能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中學體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要求,掌握體育教育教學規律,能用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武裝自己,使自己具有與時代相吻合的嶄新的教育觀點。
3.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21世紀高度發展的科技,激烈的人才競爭,快節奏的生活,對中學體育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工作壓力更大,更加辛苦,心理負擔加重。因此,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具有健壯的體魄、良好的身體素質、堅強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和生存發展的能力并努力培養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保持一種適應社會快速多變的節奏的完好的精神狀態和樂于接受新的事物、富有競爭力、和諧的人際人關系、樂于的生活態度。否則將難有作為或無法生存。
4.教學能力素質。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應具備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體育教師綜合能力的一個主要方面。
對技術動作的名稱、要領和方法會講解,盡量語言精練或編成“口訣”敘述,便于學生記憶;會正確示范。示范動作要熟練、正確。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合理使用正面、鏡面和側面示范;會觀察分析動作。要求學會觀察技術動作的正確與否,并會對錯誤動作加以分析,糾正;會保護幫助。要明確保護幫助的意義,掌握保護幫助的方法;會喊口令和指揮隊伍隊列。要求掌握喊口令和指揮調動隊伍的方法;會組織教法。根據課的任務和要求,合理安排教材、教法;會領操。在正確學做各種徒手操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正確領操。
綜上所述,只有從這些問題入手,切實找到對策并有效提高大學體育教師的素質方能提高人才身體素質,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G807.4
A
1005-5312(2015)29-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