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和總結法等方法,歸納出準備活動中存在五個問題:準備活動的運動負荷不恰當;準備活動忽視學生的身體狀況;準備活動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態;準備活動不安全;準備活動的技術難度太高。同時對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示一線教師在設計時避免這些問題,從而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關鍵詞:準備活動;運動負荷;問題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0-0025-02
準備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活動肢體,避免損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本部分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準備。而達到上述目的的前提是準備活動要有效,但縱觀如今的準備活動,筆者發現準備活動存在諸多問題。
一、準備活動的運動負荷不恰當
1.準備活動的練習密度太小
案例一:A教師上肩肘倒立,在準備部分,為了讓學生體驗翻臀動作,他組織學生做了一個夾球翻臀傳球游戲。方法:學生成四路縱隊,每隊12人,仰臥在墊子上,排頭同學雙腳夾球,聽到教師口令后,排頭同學后倒翻臀將球傳給第二個同學,依此進行,看哪組最快。該游戲預設2分鐘,但每個學生只練習了2次,顯然,學生練習兩次很難體驗到翻臀的感覺。
分析:翻臀是肩肘倒立的重點,A教師的想法很好,他想通過夾球接力游戲讓學生體驗翻臀的感覺,同時達到激發興趣,活躍氣氛的目的。但讓學生體驗翻臀的感覺須有一定的練習次數。教師將48個學生分成四組進行游戲,這樣的分組學生只能練習2次,而學生練習2次很難達到翻臀的效果。
對策:無論是增強學生的體質,還是讓學生體驗技術,專項準備活動都需一定的運動負荷。要提高準備部分的游戲運動負荷,教師在設計時需適當分組。在案例一中,如果教師將學生分成8組,學生的練習次數就能增加一倍,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體驗翻臀技術。
2.準備活動的強度太大
案例二:B教師上雙杠支撐擺動后擺挺身下,在準備部分,為了讓學生體驗頂肩的感覺,發展上肢力量,他首先讓學生做俯撐游戲。方法:全班同學聽口令后成俯撐,看誰堅持的時間長。接著又組織學生每人做了10次俯臥撐。結果部分學生在學習雙杠支撐擺動后擺下時手臂酸軟,無力支撐,教學效果較差。
分析:采用俯撐游戲讓學生體驗頂肩的感覺,想法很好,但強度太大。因為,學生為了爭勝會盡全力堅持,再加上10個俯臥撐,學生的上肢在學習主教材前已經疲勞。而學習雙杠支撐擺動后擺挺身下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上肢力量,如果學生的上肢力量疲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堂課如出現傷害事故很正常,沒有出現傷害事故是幸事。
對策:準備活動的目的是為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準備活動的運動負荷不能太大,要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因此,在雙杠支持擺動后擺挺身下的準備活動中,不能做看誰堅持久的游戲,但可以做俯臥撐,不過次數要少,以上肢力量不疲勞為準。
二、準備活動忽視學生的身體狀況
案例三:某校的大課間分為兩部分,先集體做操,然后繞操場跑三圈,筆者在學生跑步后隨機抽測一個學生的心率,該生的心率為150次/分鐘。C教師上大課間后的體育課,他在準備部分安排學生慢跑兩圈。5月的天氣比較熱,結果學生兩圈跑完后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怨聲載道。該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在案例三中,如果不是大課間后的體育課,教師安排學生跑兩圈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但在大課間后的體育課,由于學生的身體機能能力已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機能可能處于疲勞狀態。因此,在這種狀態下,教師還安排學生跑兩圈,學生就會感到非常疲勞,而且會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疲勞狀態下進行學習效率很低,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更嚴重的還會導致低血糖、未吃早餐的學生出現危險。
對策:其實,準備部分忽視學生課前身體狀況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此,筆者建議,教師在設計準備部分的內容時,要考慮學生課前的身體狀態。如果學生的身體比較累,教師可在準備部分設計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然后做一些運動負荷較小的專項準備活動,讓學生盡可能精神飽滿地進入基本部分的學習。在案例三中,學生課前的脈搏已達到150次/分鐘,身體已經疲勞,對此C教師可在準備部分省略慢跑和一般性準備活動,直接讓學生做諸如抓手指等集中注意力的游戲,然后組織學生活動與主教材有關的肌肉和韌帶。這樣既激發了興趣,恢復了身心,而且節省了準備活動的時間,為基本部分做好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
三、準備活動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況
案例四:D教師上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在準備部分,他花費了很多精力設計了一套球操,自以為學生會很喜歡。但該班學生上一節課是數學課,數學老師公布了期中考試成績,該班學生普遍考得不好。所以,大多數學生在做球操時情緒不高,甚至整堂課都提不起精神,教學效果較差。
分析:據研究,學生在情緒快樂輕松的情況下,大腦處于積極的接收和運動狀態,可以吸收較多的信息,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學生常常是心扉緊閉,反應呆板僵化,老是想著自己的心事,無心學習。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因數學考試不好引起情緒低落,致使教學效果差。
對策:過去,我們只重視備教材、備學生和備教法等,在備學生時也只重視身心特點,往往忽視學生課前的情緒,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教師課前要了解學生的情緒,如果情緒不佳,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調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準備部分是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前情緒調整準備部分的內容。在案例四中,當學生情緒低落時,教師如不采用球操,而是采用學生喜歡的籃球游戲,也許能讓學生擺脫考試的負面影響,將學生低落的情緒調整到正常狀態。
四、準備活動不安全
案例五:E教師上前滾翻,在準備部分,他設計了喊數抱團游戲,為了讓學生體驗團身的感覺,他要求學生抱團時做到全蹲、低頭、雙手抱膝。練習時,筆者發現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部分學生課后反應:全蹲起來時眼冒金星。
分析:E教師在準備部分設計喊數抱團游戲,出發點很好,一是激發學生跑步的興趣,二是通過喊數抱團游戲達到自然分組的目的,三是讓學生在全蹲抱膝成團中體驗團身動作。但教師在讓學生做快跑、全蹲抱膝和站立的組合動作,很容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眾所周知,人在跑步時血液主要集中在四肢,如果馬上蹲下,下肢肌肉會壓迫血管,導致血液不能及時回到心臟,當人從全蹲抱膝站起來時,顱內的血壓較低,血液灌注不足,導致大腦暫時性缺血,從而出現眩暈,眼冒金星,嚴重者甚至出現暈厥等現象。
對策:體育教學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特別是準備部分,因為學生的身體還沒完全活動開,細小的疏忽都會釀成大錯。在案例五中,E教師可以采取喊數抱團游戲,但不能讓學生抱膝全蹲組團,可以讓學生組團后連續向上跳。這樣既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同時還為基本部分做好了鋪墊。
五、準備活動的技術難度太高
案例六:F教師上行進間運球,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在準備部分,他組織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各種拋球、撥球和繞球,應該說學生在練習拋球和撥球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學生做繞球時,失誤很多,大部分都在撿球。顯然,這種練習沒有達到熟悉球性的目的。
分析:熟悉球性需要充分接觸球,繞球練習是熟悉球性的好練習,但技術難度較高,對于初次接觸籃球的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學生在繞球練習中會多次失誤,這看起來沒什么影響,其實,仔細分析,這樣的練習影響運動負荷、學生的情緒和課的流暢性,不利于學生學習。
對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準備活動要流暢,要一氣呵成,這樣才能為基本部分的學習奠定基礎,而要做到這一點,準備活動的組織要合理,技術難度要合適。在案例六中,如果教師在繞球時口令節奏慢一些,或者用原地運球取代繞球就能讓準備活動一氣呵成,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