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平+李小鳳
如何讓和諧德育進校園,我想談幾點想法:
一、“文明禮儀”在校園,“尊師重教”新風尚
我們學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學,全部生源來自農村,孩子自身素質不高。在校領導的全力支持下,我們以六(2)班、四(2)班為實驗班,教育學生先從“文明禮貌”“尊敬師長”做起。主要以班隊會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先在班內展開“文明禮貌”我做到的主題班隊會,在兩個班60名學生中展開了“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的十字禮貌用語優勝者評比活動。三個月后,實驗證明,孩子們說臟話的現象沒有了,動手動腳的現象減少了。我們還利用家長學校同時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家校合一,共同教育學生。教師利用家長會、家訪、短信等方式與家長溝通;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處處起楷模、示范作用,受到學校、家長、學生的稱贊。從今年五月一日起,“文明禮儀”在全校推廣。每周一至周五早上派四名少先隊站立校門口迎接到校教師,并敬隊禮。“文明禮儀”“尊師重教”成為校園一景。
二、班班奪“紅旗”,人人爭“標兵”
為了使各班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長將我們實驗班的奪“紅旗”,爭“標兵”活動定為全校評先進班集體的標準。展開了每月在各年級評出一個優勝獎,在周一的升旗儀式后為優勝班授予“流動紅旗”,并為個人小標兵發獎。這一舉措,鼓勵每位學生遵循《守則》,愛護集體榮譽,形成良好的班風。
三、行“勤儉節約”之風,結“文明餐桌”之果
針對我校住校生占全校人數的三分之二比例,學生吃飯時挑食、浪費糧食現象嚴重。我們通過各學科課上滲透,課下耐心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學生親眼目睹了父母親春種夏鋤秋收的辛勞,五六年級的學生有一部分經常幫家長到地里干農活,現身說教,經過我們的精心教育,開始領會到“鋤禾”的來之不易。我們推行就餐時應遵守不撒飯、不剩飯、不搶飯、不挑食、不喧嘩的五不準條例,評選“文明餐桌”。每月選評一次并在全校頒發獎品,學生人人以“文明餐桌”的組員為榮。到2014年10月底學校已評出四期近百人次的“文明餐桌”組員。浪費糧食的現象被學生認為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學生真正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過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把握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地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