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創造條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出發,并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體驗了數學的本身價值。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有效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我們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數學的應用性和廣泛性。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要深入鉆研教材,發掘與學生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題材,創設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操作、研究交流等途徑,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當然很多例題的設計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題材,只要我們稍加組織整理即可創設出生動的數學生活情境,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產生研究數學的強烈需要,從而將學生的思想集中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在學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結合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了裝飾教室需要買花邊的生活情境:“同學們,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來到了,我們班要召開新年聯歡晚會,不少同學設計了這么多漂亮的方案(展示同學們設計的作品)。”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去購買花邊,怎樣才能完成這個任務呢?引導學生討論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把枯燥乏味的長方形周長計算問題情景化為購買花邊的實際生活化的問題,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內化。
二、借助于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當前生活化教學是數學研究活動本身的需求,也是現實生活本身的需要。我們應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出發,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價值數學的興趣。有價值的數學,既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又是個體自身發展所必備的。既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未來生活有幫助,又對學生的智力訓練有價值。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學習新知識,已成為當前數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基本,每個學生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及儲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確實要重視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一方面重視與日常生活、現實空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注重與學生自身知識基礎相聯系,即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出發。例如,簡便計算236-145-55,可讓學生采用“超市購物的經驗”來理解:媽媽帶了236元錢上超市買衣服,一件上衣145元,一條褲子55元,她怎樣付錢?最后媽媽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一共用了200元,最后還剩36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連續減去兩個數就等于減去這兩個數的和”的規律。同時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地考慮問題,是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的體現。
三、回歸生活實踐,促進學生體驗“用數學”解決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數、形隨處都有,無處不在,學以致用這是數學的基本原則。把社會生活作為數學的大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數學的作用,體會數學的運用性。
我們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真正讓“數學”與“生活”攜手,使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在學完統計與概率后,就讓學生回家搜集一周家里用塑料袋的信息,加以整理后會看到什么結論?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過的知識,返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補充課堂內的不足,使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上可見,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研究、積極嘗試、交流互助、大膽猜想、尋找規律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主動挖掘身邊的數學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善于質疑、獨立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