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作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試教育還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下,個別教師不重視感情朗讀課文。特別在農村,教師的普通話不標準,學生受方言的影響,感情朗讀課文幾近“崩潰”。筆者為此身感不安,便在教學過程中揣摩感情朗讀課文的策略與方法,現將點滴收獲先吐為快,與同仁們共議,以便進一步完善。
一、學說普通話是感情朗讀課文的前提
語文教師不會說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便是空話。因為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國家人”,而不是“地方人”。這就要求教師學說普通話義不容辭。它不僅是教師的責任,也考究著教師的良知。筆者希望教育部門及學校積極創建教師學習普通話的平臺和學說普通話的獎懲機制,鼓勵廣大教師都能使普通話達標,并使用標準普通話開展教學。
二、教師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能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和了解課文的感情色彩;還能收到直觀、生動、形象的語境效果;還使學生如臨其境,不由自主地激發朗讀課文的興趣。因此,成功范讀在教學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獲得自讀技巧
1.整體感悟,定基調
教師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先弄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為朗讀課文的情感主調。如人教版三年級課文《貓》,表達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這是整篇課文的主題情感。教學時,教師出示可愛的貓圖片或播放家貓錄像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胸有可愛的貓,面帶笑容,語氣輕松、歡悅地朗讀課文,就能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作者的真情實感,使讀者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
2.分段細品,辨強弱
針對表達作者情感較豐富、有變化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逐段體會作者的情感,比較段與段之間在情感上的細微變化,反復揣摩讀課文時的語調,并在課本上標注,提示朗讀。如,三年級課文《母雞》,前三自然段寫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并且討厭之情是層層強烈。這就要求學生朗讀時,討厭的意味越來越濃,語氣也越來越重。而后五至八自然段則表達了作者喜愛、贊頌母雞之情。這就要求學生讀課文時不但注意討厭到喜歡的語氣過渡要明顯、自然,還要品味出喜愛到贊揚的情感上變化。
3.巧抓句子,揚頓挫
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要重視指導一些特殊句子,如排比句、感嘆句、祈使句、問句等。如果把這些句子的韻味特點讀出來,也就把整篇課文抑揚頓挫的曼妙音調“演奏”成功了一大半。
4.凸顯詞語,挖內涵
其實,課文的思想內涵往往“儲存”在個別詞語中,一些優秀的教師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思想感情時,不是面面俱到、平均分配講讀課文,而是重點分析含義深刻的詞語或“飽滿”情感的詞語或表達準確的詞語來揭示作者的寫作目的。那么,朗讀這些詞語時,更應該不遺余力地讀好,使它們充分體現“點睛”的作用。如六年級課文《窮人》中“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些加著重號的詞語,形象地刻畫了桑娜矛盾的內心變化和堅定的善良。為凸顯這些詞語,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這一段時,在理解這些詞語含義的基礎上,加上著重號,朗讀時要求語速稍慢一些,語氣略重一些,力度加強一點,讓旁聽者能明顯地感受到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思想內涵,起到感染作用。
5.分角色,演劇情
遇到人物及語言多的課文、劇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文章,最好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或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表演劇情。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區別人物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情感變化、聲音變化等,直觀地再現課文情景,對加深理解課文內涵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之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精挑細選樂曲,給朗讀配音
教師在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深刻體會作者、人物的思想情感:喜愛、激動、同情、歌頌、悲傷、討厭……挑選與之相匹配的樂曲給朗讀配音,達到天人合一的熏陶感染效果。
五、巧用錄音,激發朗讀情趣
教師可以購買課文朗讀帶或從網上下載朗讀錄音,教學時相機播放,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質樸,體會思想感情;在傾聽中模仿學習普通話,激發朗讀欲望。教師也可跟著學習普通話。
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最有效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事實證明,朗讀是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追肥”,是培養學生語素的“催化劑”。可見,朗讀在教學環節中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