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案例背景】自2013年秋學期開始,校教務處開設了“優秀教研組”評比活動,在不斷加大獎勵力度的情況下,各組教研活動有了“喜人”的改觀,考核標準中列出的各項要求都能夠清晰地找到活動痕跡。
【案例分析】“優秀教研組”評比活動的初衷是將各組教研活動落到實處,真真實實地做到為教育教學服務,可事與愿違,在夯實的上報材料、繁榮的教育教學研討課中,引發了一串串思考。
一、組內教研課
作為組內教研課,執教者必須反復揣摩教學的重點、難點,幾易其稿,精心設計教學語言,而現狀是精心準備好一份拿得出手的教案上傳到校園網站上,發個短信通知一下教務處,組內教師中拉上一兩位教師隨堂聽課就行了。稍微負責任一點的組長,在組內活動時拿上來,做個簡易的探討交流,臺下鮮花和掌聲沖昏了執教者不安的心靈。就此現狀就會出現一種病態的惡性循環,最不受尊重的是執教者,辛苦的準備未能受到同仁的光臨與認可;最受傷害的是年輕教師,就本課而言或多或少有點看法,可在大家的歡呼聲中猶豫了、迷失了。
二、教研組活動
單周小組活動,雙周大組活動,是我校一直不變的教研組活動時間。召集等待時間很長,會議討論時間很短,草草收場,重在簽名點到?;顒佑涗浿饕山M長安排年輕教師補錄上去。這樣的教研組活動未能充分發揮教研活動的功效,沒有為年輕教師做到排憂解惑的作用,不利于年輕教師的成長。
三、教案的修改
現在我校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的教案采用的是集體備課形式。一個教師主要負責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的研備工作,利用教研組活動時間進行集體交流討論,修改初稿,形成教案,其他教師在主備教師的教案上做30%的個性化修改。首先,30%的修改是不是比例大了一點,值得商榷。其次,集體研備活動是真實開展的嗎?不能是拿來主義呀!最后,集體備課的形式是好的、積極的,便于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的鉆研過程中,只有真實地將集體備課落在實處,我們的教學才會真的輕松起來。
四、教學反思
現在我們收集上來的教學反思70%都是打印稿件,究其原因不言而喻。教學反思是教師個體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上反饋回來的信息,教師對此信息加以分析、歸類、總結而得出的文稿?,F有的資源可以共享,但絕不可以直接兌現,可以引用過來揉入自己的觀點,從而變成自己的教學反思。
五、學期活動計劃、總結
學期活動計劃千篇一律,大帽子、高標準、嚴要求,一看就發覺很難開展下去,不少的計劃就是從別人的文稿中剪出來的;不少的總結就順手一并帶過來了。學期活動必須從本組成員的個人特長出發,進行合理的分工,制訂一個相對完善的工作計劃;總結必須在各組員上報組長材料后,組長對本組的活動情況做一個相對合理的匯總性總結。
六、學生活動
各年級組長也花了不少的心思,籌措一些簡單易行的、便于開展的學生競賽活動。如,四年級英語組安排的“單詞聽寫”大賽;四年級語文組安排的“詞語聽寫”大比武。學生活動的主旨必須明確;學生活動的難度必須適宜,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學生活動的范圍必須面向同一年級的所有孩子。
【案例反省】在當前以實施新課程為基本背景的情況下,教研組的工作就必須以“發展”為基本導向,以“發展”來詮釋我們的教研組工作。
首先,教研組本身的發展。教研組作為以教學研究為基本任務的教學研究組織,必須密切聯系本學科的實際情況,以全體成員專業素養的提高為根本目標。如果不確立這樣一個高度來推動教研組的工作,僅僅重復原先的東西,活動得再多再好,其實際意義也不大。教研組的各項工作,要通過組內以及組外的同伴互助的形式,讓所有教師在專業素養上,與新課程的要求同步,與新課程共成長。
其次,教師個性的發展。傳統的教研組活動,通常都很容易造成教師個性的泯滅。原因何在?在于其家長式的作風。一般而言,以往的教研組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研組長一個人說了算。因為教研組長大多年齡較大,資歷較長,有的甚至是組內年輕人的師傅;業務能力一般也強于其他成員。這樣的結構很容易給“一言堂”創造有利的條件,使得我們的一些年輕教師,一些業務能力本來就有待提高的教師,只能聽命于他人,甚至連一些本來業務能力比較強,個性比較鮮明的教師,也受到了業務上的壓制,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我們當前的教研組織,應該在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集體智慧與發展教師個性上多做文章,讓集體的智慧有利于啟發教師個人,讓教師個人獲得發展,個性得以展現。同時,教師個人的發展,個性的展現也有助于集體智慧的發揮,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尤其重要的一項工作,這是今后每一個教研組都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也是教研組必備的基本條件。
最后,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的教研組工作,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把是否能夠獲得上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作為重要的一個指標。另外,還把組內教師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獲得了多少優質課獎勵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其實,教研組工作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教研組本身,而在于它之外,在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正因為我們有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所以才有成立教研組的必要,才有進行教研組活動的必要,也才有提高教師素養的必要,否則,這一切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如果不跳出教研組來看教研組,那我們的眼界就太低了。而不管怎么看,怎么衡量,教學質量總是一個牛鼻子,必須牢牢抓住不放。
除此之外,我們甚至還可以看某一個教研組的“發展”是否帶動了其他教研組的發展,乃至整個學校的發展,推動了其他教研組乃至整個學校的教研工作,甚至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它是否優秀的最高標準,這當然是最高境界了。一般而言,只要在上述前三方面獲得較大發展,我們就基本上可以認定它是一個優秀的教研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