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回首,我已工作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里,一直擔任著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對低年級的以識字和朗讀為主的語文教學,每教一年,我都會有一些新的發(fā)現與反思。對此,在教法上我也適當地做了些創(chuàng)新。本文結合我在低年級段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與做法對探索課文、識字和朗讀教學進行探討。
一、課文、識字教學要注重方法
1.課文教學
從教材的整體順序的編排上,我對其進行了重新的排列整合。教材的編輯們是按照課文的類別進行分類的,低年級的語文課本共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專題,比如,識字類、童話類、歌頌革命英雄類、熱愛祖國類……這樣學習,可使學生知道同一類別文章的特點,從而通過練習進行總結,比較條理。但有些單元需要背誦的課文集中在了一起,在學生實際學習的過程中,不時會給學生加重學習的負擔。
對此,我把這些課文重新進行了排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把需要背誦的課文與不需要背誦的進行穿插,待學生把背誦的課文背熟之后,再進行下一篇背誦的課文。在兩篇需要背誦課文之間的這段時間,我還進行著不需要背誦的課文或識字教學,邊檢查背誦,邊進行新課,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還對我們的下節(jié)課充滿了期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何樂而不為?
當然,我們也不能隨便拿一篇背誦的文章作為第一課,根據首因效應,學生第一節(jié)課的印象最深,所以,我倍加珍惜第一節(jié)語文課。除了強調語文課的學習習慣等,在選擇課文時,我會把最難背、最難掌握、最難理解的那篇文章作為第一節(jié)課,先來攻克它。每天,上課的前五分鐘,我們都來溫故知新,會把臨近的兩三篇課文進行合并復習聽寫,當然臨近的這兩三篇課文并不是同一時間學習的,在復習的時候,我們就相當于是把舊知和新知結合起來一起復習,但課文卻是同一個單元的。當我們學習完一個單元的所有課文時,接下來,我會進行單元后面的練習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和學生一起來總結這個單元的特點、類別等,再把被我打亂的課文系統(tǒng)起來,讓學生回歸教材本身編寫時的用意。久而久之,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學生就會牢記在心了。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很有道理的。
2.識字教學
在學習某一篇課文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先充分地預習,上課時,我結合微課,帶領學生解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理解課文。在字詞教學部分,我把課堂轉交給小老師們,鼓勵他們人人都當小老師,大家在“備課”中,一定會發(fā)現字形的結構特點、占格位置以及注意事項等,想想怎樣區(qū)分形近字和同音字,如何記住多音字和一些復雜的生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半是自學會了的,再一起來展示、交流、補充,更會加深他們的印象,然后動筆寫上兩三遍就記住了。再加上我們課前五分鐘的復習、聽寫、改錯,一定不會再忘記這些字。
這種方法我試行了一個學期,效果很不錯,學生既對語文課充滿了興趣,又提高了效率,還減輕了學業(yè)壓力。在我們學完最后一課的時候,學生已經掌握了前面學習的所有生字詞,課文也背得非常的熟練,根本就不用專門地拿出時間來復習。所以,我們班的復習課是非常輕松、快樂的,一點兒都不緊張、忙碌。
二、開展多種形式朗讀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提高朗讀質量。在教學記敘文的課文時,在學生讀通了課文以后,我又采用了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可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樂于朗讀、善于朗讀。在課堂中開展朗讀比賽也是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極好方法。每個學生都有爭強好勝、好表演的心理特征,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選一些情景化的文章讓學生模仿故事情節(jié),或組織朗讀比賽。也可以放一些與課文相配套的朗讀錄音帶,讓學生跟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就能把學生在朗讀上出現的毛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糾正學生朗讀上的不良習慣。
總之,我們應該靈活地處理、運用手中的教材,要讓它真正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為我們的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處于低年級段的學生想象力、理解能力以及才能都是我們無法預知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選擇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不單單是為了取得暫時的優(yōu)異成績,在教給他們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