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峰
摘 要:教學本身是一個實踐、探討、研究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佳,努力做到課前學習與課內研討相結合,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努力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是每一名教師應該做到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最優化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探討、研究的過程,在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我積極參與教研組內的學習、探討、交流活動,虛心向本校的其他教師學習,把好的經驗、方法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努力實現學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收獲與認識。
一、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高度
被喻為“科學巨人”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看書時,從一個蘋果成熟落下而引發了聯想。試想,一個蘋果掉下來是一件怪事嗎?不,它很常見。誰也沒有去注意它,因為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它不掉下來難道還飛上去嗎?正是牛頓對這個我們不在意的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既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這正驗證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中國古典名著之旅”這一單元時,在備課前經過與學生交談,我了解到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知之甚少,多數學生只知道名著作品但沒有真正去讀過,對于人物的認識更是不到位,這讓我意識到如果教學本單元來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光靠課文中的描述是不能完成教學目標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本單元感受人物形象的目標,我運用自己對原著的認識、了解,課前跟蹤學生學習,并給學生講《三國演義》《史記》《水滸傳》中的故事,并組織學生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電視劇中的部分片段,又引導學生閱讀原著中的部分章節,在我的帶動和引領下學生對本單元的主題非常感興趣,在本單元的課前準備跟蹤中我就發現學生在抓時間、搶時間閱讀古典名著,并積極地準備排演課本劇,因為學生的興趣高,所以本單元的教學也很順利。
二、努力讓自己的語文課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教學《草船借箭》時我首先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通過自主、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這些人物中,你最欣賞誰?為什么?因為課前孩子們閱讀了名著,對《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認識,當我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暢所欲言地談了自己的認識,我也抓住時機板書:諸葛亮神機妙算,還引導學生理解“神機妙算”。針對“神機妙算”你有什么問題想問?這樣的設計完全是因為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的,所以,我們必須把小說所創造出來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語言在學生的大腦里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能夠活靈活現地、生動傳神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三、努力做到課前學習與課內研討相結合
1.讓資料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
課前教師大張旗鼓地要求學生收集某一方面的資料,學生對此也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收集到很多資料。而課堂上教師擔心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完不成,往往對學生收集的資料不夠重視,把交流資料這一環節作為開課一個引子匆匆帶過;或放在課尾,草草收場。結果學生交流展示的欲望未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2.讓奠基性的知識為理解文本服務
對于一些基礎的、奠基性的知識,我采取貫穿教學過程、檢查點撥、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識記與理解相結合,思考與記憶相結合。例如,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時,在課前跟蹤學習過程中學生向我反映這篇課文沒多大意思,不是怎么吸引人,為什么還會成為名著、名篇呢?為了引導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我指導學生回憶對作者林海音的了解及作品《城南舊事》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及相關資料,在課上交流、探討中引導學生聯系對作者、作品資料的理解、認識來學習、感悟課文,原來作品是用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連。
前面已經談到了,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探討、研究的過程,以上這些只是我在這學期教學中的一點做法、一點收獲、認識。總之,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學到了許多也感悟了許多,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向大家多學習、多請教,努力把自己執教的語文課上實、上真,真正實現我的課堂教學目標——“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