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林
相遇問題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在以后九冊、十冊、十一冊的教材中,雖然都安排了幾道基本模型的練習,學生得到了一定的鞏固練習,但要復習好相遇問題,讓學生能正確、迅速地列式解答,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弄清幾個關鍵術語的意思
“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兩地距離”“相遇時間”“相遇”等術語,這些詞語是相遇問題中的關鍵術語,也是理解題意的重點詞語,在復習時必須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其本質。在一次次演示過程中,老師問學生:“你們從活動中感悟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規律?”然后進行理智的分析,從而搞清楚這種“相遇問題”的本質,即兩人面對面行駛,速度不一樣(一快一慢),所走的路程不一樣(一多一少),但是走的時間一樣(遇到即停),他們走的路程和與兩地的距離一樣。這樣,今后無論條件和問題怎樣變化,學生都能很好地分析,正確地列式。
二、掌握數量關系式
新課標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必要的公式、定理、數量關系是必須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因此,在復習時必須讓學生記住這兩個關系式:(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時間=相距路程;相距路程÷(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時間。然后強調,在遇到相遇問題的問題解答的時候,認真分析題意,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對照公式,就能順利地列式解答。
三、掌握理解題意的方法
相遇問題是比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復習時要在學生掌握時間、速度、路程三者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復習。如,甲、乙兩城相距1090千米,從甲城開往乙城的普通客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2小時后,快車從乙城開往甲城,每小時行120千米,快車開出幾小時后兩車相遇?這道題雖然也是求相遇時間,但是出發的時間不同,就不能直接用公式列式解答。因此,教學時就要讓學生認真審題,抓住關鍵詞句:“2小時后,快車從乙城開往甲城”等條件和問題,然后讓學生思考:快車和普通客車行駛的時間相同嗎?快車和慢車同時行駛的路程是不是1090千米?通過學生的理解,逐步畫出線段圖,然后通過線段圖,讓學生直觀地找出兩車共同行駛的路程:1090-70×2=950千米,最后再根據相遇問題的關系式列式解答:950÷(120+70)=950÷190=5(小時)。因此,解決復雜的相遇問題,必須培養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理解題意,找出數量關系。
四、加強不同題型的對比練習
學生的知識建構,不但要精講,而且要巧練。練習時我們要盡量地杜絕題海戰術,要采用“試一試”“練一練”“考考你”“智力陷阱”等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提高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
“試一試”安排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的題,如,(1)兩輛汽車從甲、乙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甲每小行80千米,乙每小行90千米,經過3.5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2)客輪、貨輪從武漢和上海兩地同時出發,相對開出,貨輪每小時行40千米,客輪的速度是貨輪的1.2倍,兩地相距862.4千米。請問幾小時兩船可以相遇?(3)甲、乙兩車從相距450千米的兩地同時開出,3小時后兩車在途中相遇。已知甲車每小時行85千米,那么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練一練”安排同時出發,相背而行的題,如:(1)小李、小剛兩人同時從學校出發向反方向走去。小李每分鐘走60米,小剛每分鐘走70米,6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工廠出發,相背而行,一輛汽車每小時行33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42千米。多少小時后兩車相距150千米?
“考考你”安排同時出發、相向而行,不相遇的題,如,(1)甲、乙兩站間的鐵路長880千米,兩列火車同時從兩站相對開出,一列火車每小時行75千米,另一列火車每小時行85千米,4小時后兩列火車還相距多少千米?(2)師徒兩人共同加工530個零件,師傅每小時加工46個,徒弟每小時加工34個,加工幾小時后還剩50個?
“智力陷阱”安排不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的題,如,(1)A、B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A車每小時行80千米,B車每小時行70千米,A車開出1小時后,B車才出發,4小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2)一批零件490個,甲每小時加工45個,乙每小時加工35個,甲先加工2小時余下的兩人合作完成,再過幾小時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