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君++謝倫浩+++李琪婧
[摘要]配音專業是一項展示聲音多變性和個性的藝術,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不能以追求所謂的“專業”而忽略和抹殺了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個性”,在培養目標上始終要明確,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個性有主見的配音專業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墨守成規的配音機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影視配音 配音人才 高校 培養路徑
當下,影視配音的來源大部分來自譯制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英文熱的興起,更多的人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和80、90的年輕人熱衷原片或者字幕片,造成影視配音市場大大縮水,處在轉型時期的譯制片深深地影響了配音市場。雖然影視配音之前已經具有一定的行業規模,但目前仍舊沒有完善的行業規則,配音水平良莠不齊,理論研究領域幾乎空白,影視配音員待遇低下等等問題日益凸顯,行業的混亂讓影視配音市場無法良好的發展,整個行業低迷;同時,新興市場所需要的配音工作崗位,市場中大部分配音人員往往不能勝任,符合市場標準和需求的配音人才大多還是停留在80、90年代的老一代的配音員中,巔峰時期所產生的優秀配音員到今天有后繼無人之慮,整體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
一、高校配音人才培養困境
新鮮力量的培養和注入迫在眉睫。作為象牙塔,高校要承擔起輸送人才的重任,義不容辭,然而目前開設配音專業的學校寥寥無幾,僅有的吉林藝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同濟大學等在數目上來看就比較單薄,而且這幾所學校的配音專業也還只是作為播音主持專業的附屬,體系并不成熟,培養目標并不明確。
第一:政策上沒有重視。政策上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高校大的培養方案,就目前的高校培養方案來說,普遍存在培養目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問題。大方針的含糊不清,造成學生比較迷茫,沒有明確的專業態度和取向,同時,政策上的態度也會嚴重影響高校招生體系的制定,以及課程體系的安排等等,讓配音專業難以發展起來。
第二:師資上沒有形成專業的團隊。在專業實踐上,目前高校大部分的配音專業的老師都是播音老師出身,專門從事配音的老師很少,大部分偏重理論、缺少實戰經驗,而實戰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明白市場最需要的東西也無法親自示范,不能更好地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理論上的傳授又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沒有及時更新,最新的市場信息無法有效的傳達,教出來的學生無法快速的投入新興市場使用。另外在教法上老師們大多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新的突破和創新,學生的接受度上面會存在偏差。
第三:硬件設施落后。對于配音專業來說,教學與實踐設備非常關鍵,特別在數字技術發達的今天,配音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非常快,而大部分的高校并不能提供給學生們最新的專業的設備。好設備的缺乏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實踐教學的缺乏就意味著同學們無法深刻的體會配音的真正的魅力,就像游泳運動員沒有水一樣,所有的訓練都只是紙上談兵,并不能真正的掌握。
第四:就業與市場脫節。以上諸多問題的存在使高校培養的配音人才無法有效的與市場進行對接,走向市場的學生們無法快速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導致配音市場人才的匱乏。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學生們就缺乏就業指向,在校盲目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們大學期間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以至于就業時沒有對口的崗位接收。同時高校學生的專業水平也是有待考察,配出來的東西普遍比較淺薄,聲音變化不夠,節奏把握等等都不夠醇熟,所以專業上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就業。
二、人才培養優化措施
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是邊繼承邊創新的過程,傳統的高等藝術教育模式有其可取之處,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有些東西必須不斷的優化,也就意味著要不斷的拋棄和丟掉一些東西注入一些新的東西,高等藝術教育發展到今天,其優化和變革刻不容緩,培養的人才要用到實處才能完成其培養使命。配音人才培養路徑的優化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目標的清晰規劃。培養目標的確立起到的是宏觀調控的作用,它是高等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第一要素,其確立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近些年,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比較狹隘,仍然停留在培養精英人才層面,但隨著配音市場越來越大眾化,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也要與時俱進,結合市場需求,制定相關的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整合本校的人文社科資源優勢,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的進步和配音行業的新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人才,能夠實現與市場的無障礙對接。
同時,要打破“千人一面”的培養方式,配音專業是一項展示聲音多變性和個性的藝術,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不能以追求所謂的“專業”,而忽略和抹殺了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個性”,在培養目標上始終要明確,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個性有主見的配音專業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墨守成規的配音機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人才的培養成為一場潛力的挖掘,而不是一味的強迫與強求。
此外,培養目標必須有高瞻遠矚的長遠發展計劃,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除了要關注當下,讓配音人才與市場很好的結合以外,還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他們能夠在未來市場不斷的變更中,有強有力的適應能力和變化能力,能夠在市場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僅僅從專業上,而且從心理上都有很強的承受能力,人才定位必須從“著眼現在”到“著眼現在和未來”。
(二)課程體系的多元發展。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的具體化,也是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核心。沒有合理的課程體系就無法完成培養目標的任務,也無法達成人才培養的目的。
一般高校藝術專業的課程都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往往實踐的比例會比較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低下動手能力不足。這樣的安排無法滿足21世紀高校培養的人才要求,因此,首先在課程安排上要重新規劃實踐與理論的比例,理論課的選擇同樣不能盲目,必須按照“需要夠用”的原則,選擇有效的理論課,真正意義上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其次,理論課程的安排不要僅僅局限于專業本身,采取“學科交叉”的課程安排,比如配音專業就很有必要擁有表演專業的底子,課程安排要全面考慮到專業的需求,各個學科取長補短,綜合發展。同時,配音理論課程的研究比較單一,理論研究的匱乏會造成同學們對配音認知的范圍有限,所以,在理論課程的安排上,更多的應該采取當下最熱門影片的配音分析等等,分享與時代與市場與最新的發展密切相關的訊息來,而不僅僅停留在過去傳統的理論基礎上,用最新的形勢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此,對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實踐課而言,要求老師能夠將實踐課的內容做多元化的安排,不僅僅需要基本功的磨練,更要讓學生直接實踐當下的市場需要,盡量縮短學生從學校到崗位的適應期,在實踐課上,讓同學們真實的感受配音市場的要求,以市場的角度來評價和要求學生們,不局限于傳統的“專業”理念。配音專業的評定不以老師個人喜好為評判標準,老師的教學理念要從重視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轉變,可以嘗試直接用市場評價來讓同學們感受專業上的利弊,這樣能讓學生更加了解市場的喜好,同時實踐課要關注尋找配音專業同學們的聲音個性,重視個性的發展。
(三)評價體系的及時跟進。對于高校配音人才的培養,評價體系是必不可少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檢驗高校藝術專業成熟的標準之一,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反饋信息,好的評價體系能夠解決藝術專業的相關問題,及時的與時俱進,迅速的修改與重整,然而在很多高校對于評價系統并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在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教師對學生完成一次教學的傳達,學生接受了才能算任務完成,學生的學習反饋又能很好的反過來評價老師,這當中,包括教師自身水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完整的評價體系必須有規律的定期實施,保證師生之間內容的有效傳達。除了這種調查式的評價系統,還可以定期開展專業匯報,從學生展示的成果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進展,當然專業匯報形式可以有專業老師進行有創意的改變,不要墨守成規,規定成行,隨時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改變。
在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配音市場已經呈現新的面貌,因此配音人才的培養也必須加快步伐跟進時代潮流的發展。影視配音作為一個正在調整和發展的專業,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更完整的教學與實踐體系,在不斷地優化發展過程中,種種困難也將一一突破,人才與市場的結合才能夠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