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1991年-2014年數據,運用OLS回歸模型對外匯儲備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并且對模型進行了修正。修正后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進出口總額與貨幣供應量/匯率對我國外匯儲備有重要影響,并根據模型結果提出了相對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匯儲備 影響因素 回歸分析
一、引言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所有的,可以用于外匯對外支付,是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是一國政府國際儲備中的重要部分。外匯儲備可以增強一國貨幣的基礎信譽,保持穩定的匯率,提高一國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緩沖器”,另一方面外匯儲備是一國國際金融實力的直接影響因素。外匯儲備代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中一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話語權。但外匯儲備的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過量的外匯儲備可能增加外匯的機會成本和資源的浪費,同時導致外匯風險的增加,貨幣政策獨立性降低和國內的通貨膨脹。所以,對外匯儲備的研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基本情況
在改革和發展的初期,中國外匯儲備的總量僅為1.6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量從零到突破一千億美元從1980年開始用了不到16年時間。1994年匯率改革的實施,使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再次提速,在2007年,超過了萬億大關,達到了1.5萬億美元。在2001到2012這些年間,我國的外匯儲備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9.03%,連續7年排名全世界第一。2015年上半年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3.6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與積累,是我國影響世界經濟的基礎,是我國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有力工具,也有助于提升我國金融風險的防范。但是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也對我國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消極影響和問題,超出我國對外匯儲備的合理需求,龐大的外匯儲備對我國來說也是一種經濟掣肘,可能隱藏著風險。
三、我國外匯儲備影響因素分析
(一)變量的選擇
選取進出口總額(x),外商直接投資額(y),貨幣供應量/匯率(z)(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國內生成總值(g)作為本次研究的解釋變量。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決定采用1991年至2014年的年度數據。
(二)回歸分析
以外匯儲備(w)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本次研究的OLS回歸模型:w=c+α1xt+α2yt+α3zt+α4gt+ut(其中t=1911…2012,ut為隨即擾動項)。Eviews的初次回歸結果:R2=0.983370,可決系數為0.979457,F檢驗值為251.3174。當α=0.05時,tα/2(22-4)=2.101。y和g的系數明顯不顯著,解釋變量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DW值為0.737570,說明模型的殘差項存在自相關性。因此對模型進行了多重共線性檢驗和自相關性檢驗,從模型中剔除了外商直接投資和國民生產總值,并且對修正后的模型進行了協整檢驗。修正后模型的回歸結果為:w=-1211.248+0.013935xt+0.231720 zt,R2為0.999789,可決系數為0.999548,F檢驗值為4142.918。
由模型可以看出,進出口總額與我國外匯儲備成正相關。進出口的規模大小直接受影響于一個國家的對外開放的程度。一國的進出口規模,直接影響到外匯資金數額,進而影響著外匯儲備的規模。說明進出口規模就是外匯儲備規模大小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我國而言,進出口規模在穩定增長,即使在全球外需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總體上維持了良好的勢頭,我國進出口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這是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穩定增長的重要原因。
貨幣供應量/匯率與我國外匯儲備成正相關。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國家如果降低匯率,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也會隨之增加。同時,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國家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貨幣供給量,外匯儲備也會隨之增加。分開來講,我國的貨幣供給量在持續增加,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導致利率的下降從而促進投資的上升,投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帶動進出口的增長,從這一角度來看,這在客觀上為我國外匯儲備也帶來了一定的增長。近年來,央行面對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升值預期壓力,為了穩定我國的匯率,對隨著進出口規模增長所對應的外匯資金進行購買,從而導致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因此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匯率這一變量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重要原因。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中國匯率制度的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人民幣供給量與匯率對外匯儲備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兩個因素的核心變化之一就是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當前的問題是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有了飽和的趨勢,其過量的增長給人民幣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因此我國必須具有有效完善的外匯匯率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匯率管理體系,同時減少我國中央銀行的直接干預,加強對國際市場上資金的監督管理。尤其是近年來面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的問題,我國要以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為前提,避免因匯率變動而導致的外匯儲備的增加,反過來又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二)合理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協調內需外需
我國應該合理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使國內企業向技術型、節約型企業轉變,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減少高成本,高勞力消耗,低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并取消出口退稅。我國政府要為國內企業的正常貿易活動提供更大的便利,促使企業的轉型與發展,從根本上增強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出口實力,真正提高我國出口的外部需求。加大對技術密集型、資源稀缺型產品進口的支持力度,對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進口減低賦稅要求,與此同時,適度擴增對國外商品的進口,以此來促進我國內需外需協調發展。以合理的進出口結構來帶動進出口規模的擴增,進而影響外匯儲備的合理增長。以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為目標、動力,實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真正的依靠自身發展來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于外匯儲備規模的龐大這一客觀問題,應結合多種政策進行調整
需要將外匯政策與貨幣政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綜合運用,來調節國際收支的平衡,抑制外匯儲備的超額增長。對于外匯資金的流入,不能一味的靠政府發行貨幣來收購,要鼓勵民間對于外匯的收購,真正把藏匯于國的現象改變為藏匯于民,提高一國的整體經濟實力。
參考文獻
[1]陳劍.2013.《我國外匯儲備需求影響因素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西南財經大學.
[2]段潔新,王志文,陳丹.2013.《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協整分析對實證研究》.武漢金融第八期.38-39頁.
[3]柯巧,王瀅淇.《從實證角度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經濟視角第二期.117-119頁.
[4]胡月.2013.《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因素——基于1992~2011年數據的實證分析》.金融經濟第十四期.53-55頁.
作者簡介:劉釗(1989-),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3(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