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蓉
課堂教學改革十年來,我們嘗試了許多教學模式,但因為都是“拿來主義”“囫圇吞棗”,其效果不是很明顯。從2014年學期開始,學校依據對學生、教師的反復調研、論證,開始以“目標教學”為基礎,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核心進行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緊扣了目標教學,突出了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它打破了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陳舊教學范式,鼓勵了學生大膽、主動地交流。
一、精心謀劃,建立最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我帶兩個班的學生都是40人,我把每班的學生各分成8個學習小組。首先,我嘗試了以下五個分組原則:一是按照英語學習成績的好中差分組,讓每個組內有學習帶頭人和組織者。二是男女生平均搭配的原則。三是照顧平時特別活潑而較難管理的學生,不能把他們放在同一個組內。四是特別要重視平時不善言談和交流的學生分組。五是組長的選擇,我首先會安排平時特別活潑而比較難管理的學生任組長。其次,我會選擇性格開朗的女生擔任組長(初中男生一般學會了尊重女生)。最后,組長一般三周時間輪換一次。這樣建立起來的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交流起來互補性大,小組內約束和被約束者之間關系比較融洽,能夠在小組內合作解決一般性的問題,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二、精細操作,調動學困生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8個合作學習小組中,每組至少有一名學困生,他們的英語學習成績偏低,因而對英語學習信心不是很足。“目標”課堂中合作學習小組可以把一個老師變成8個甚至更多的老師,這些學困生在小組內真正得到了幫助,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巨大作用。我一般情況下是把問題和任務交給小組長,讓小組長從最基礎、最簡單的知識點入手。只要第一次張開了口說英語,有了希望,就會樹立自信心,感覺自己也參與到了課堂中,以后會慢慢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且,這樣的學生轉變一兩個,就會帶動三四個。這方面八年級(3)班學生表現最為突出,這個班級12個學困生在11月的月考中,平均成績提高了8.7分。當然,這項工作是一個比較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
三、巧設問題,積極引導學困生參與交流學習
一板一眼程式化的問題設計,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檢驗很難大面積提高了英語學習成績。“目標”課堂教學實施以來,我著力在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上下工夫,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辯論、補充、糾正的特殊作用,在問題設計上下工夫,力爭讓每個問題都留有懸念,既要求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討論有外延的結論,以此來培養學生參與交流的積極性。例如,我講到a sports meeting next week.時,有下面4個答案。
A. There will be
B. There are going to be
C. There is going to have
D. There is going to be
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交流。結果如下,有的小組說A、有的小組說D,全班形成兩派互不相讓的小組。我讓他們再次回到小組學習、討論,然后由組長匯報結果,匯報時還出現A和D 兩種選項,但有一個組長說A和D都是正確的,并說出了理由,這時學生才恍然大悟,說A和D都是正確的,當然在英語中沒有多選的情況,這是我故意設計了錯誤的答案,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交流、引起爭論,通過爭論讓學生開闊思維,使禁錮的思想得到解放,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
四、調整策略,恢復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體地位
在原來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總是把講解和完成教學任務放在第一位。后來我發現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訓練才是最主要的。“目標”課堂注重自主學習,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經過實驗發現,它最適宜于英語課堂學習。因此,我開始減少、弱化教師的講解,甚至為了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我把學習任務有梯度地分解,有時寧可多上一節課,也不趕進度,在舍去中獲得了學生最多的參與學習時間。這樣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時的積極性、精氣神都詮釋了我的選擇和舉措是正確的。
總之,“目標”課堂教學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其理論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組學習作為“目標”課堂教學模式中最主要的教學策略,也將是我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