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樹蓮
【關鍵詞】 小學語文;評價語言;豐富;過程;差異;客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40—01
美國教育家布魯斯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感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或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有效的課堂評價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反之,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鑒于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重要性,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應注重以下策略。
一、不斷豐富評價語言
評價語言的豐富,體現在對學生的評價要采用多樣的語言,不僅局限于對知識的掌握上,還應該延伸到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上,爭取讓評價的過程長一些,評價的形式活一些。當前的語文課堂空乏單調的評價現象普遍存在,這些空洞單調的評價語言,無形中扼制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進取精神,不利于課程資源的深層挖掘和課堂效率的有效提高。因此,評價語言不能空乏單調,不能只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的點評,而應是有效促進學生與文本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橋梁。不斷豐富的評價語言,能有效地實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效地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
二、評價語言注重過程
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問題結果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探究的過程。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誤差時,教師往往會失望地說“你再想想”,而沒有引導學生想的方向,在學生一口說出正確答案時,教師則會驚喜地夸贊“你真聰明”,而沒有追問答案獲知的過程。這樣只注重結果的敷衍評價,會使學生逐漸失去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駕馭課堂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用有效的方式,用發自內心的評價語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探究是快樂的,和老師互動是幸福的,與文本交流是愉悅的。此時此刻,評價語言才能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心中求知的火苗被點燃了,才能形成燎原之勢,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評價語言因人而異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理解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差異,為了更好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當學生理解錯誤時,教師不應該完全否定,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態度的轉變,或者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其思維的閃光點,恰當地進行點撥,適當地進行指導。因為如果沒有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是無法達成的,尤其對于那些平時不發言或少發言的學生,教師保護性、引導性的評價語言,更如一縷縷溫暖的陽光,能融化學生內心恐懼學習的堅冰。因此,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有效的評價語言,能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能給他們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收獲與自信,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四、評價語言客觀真實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師客觀真實地針對每個學生的表現予以激勵性評價,會讓學生揚長避短,也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順利。例如,對于好動的學生,當其課堂表現良好時,教師要及時肯定:“瞧,坐得多端正!”這樣該學生會坐得更端正;對于不愛發言的學生,教師可以觀察他的眼神、動態,發現他對回答某個問題缺乏信心時,要及時鼓勵:“我相信你能行。”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即時評價:“這不是挑戰成功了嗎?老師希望你更勇敢。”這樣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讓學生知道,光主動還不夠,認真也很重要,這正是評價的客觀性。
教師的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住學生。教學中,教師只有真誠地關愛學生,恰當巧妙地進行評價,用自己因時、因人、因課而異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常聽常新,使學生充滿期待,才能使課堂交流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