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
【關鍵詞】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預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67—01
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更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同樣語文教學如果沒有充足的課前預習,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學計劃也就不能順利完成。作為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現對語文課的預習現狀和解決策略談幾點看法。
一、 預習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多,缺乏父母關愛。
在農村,許多家長忙于生計外出打工,將自家的中小學生托付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在學習輔導、生活關注上精力不足,同時在春耕秋收農忙之際,大多中小學生無法完成正常作業,更不要說課前的預習。在個人成長方面,缺失情感的交流與引導,青春期是中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個性的塑造,父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廣大農村長期存在的老帶小這種情況,嚴重地制約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2.學生課前預習意識不強,忙于應付。
進入初中,學習科目越來越多,作業量也隨之不斷增大,學生在學習精力上就會有所削減,同時有些學生認為將不認識的生字詞,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做一筆記就算是預習了,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3.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懶于筆記。
由于各方面原因,部分學生上課疲憊,同時由于沒有充分的預習準備,導致上課不敢發言,不能有選擇地記好重點內容筆記,導致知識點掌握不夠。俗語說得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記好隨堂筆記有助于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加深對課堂知識的了解,對新的教學有促進作用。
4.個性差異大,預習效果不同。
家庭教育、生活環境、智力等因素造成學生對預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學生語文基礎不好,語言、文字的積累少,語法知識更是匱乏,導致在最基本的遣詞造句上顯得力不從心,無所適從,因而在新課預習時產生畏懼、排斥心理,敷衍了事,隨便應付一下就行。
二、應對策略
部分中學生的預習有盲動性,因而教師應該有策略地干預和指導學生預習,下面將預習方法做一敘述。
1.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反復地讀了解文意。在閱讀時學生可以采取默讀的形式,做到眼到、心到,將文章真正地領悟到靈魂深處。學生在閱讀時,可以全面地進行閱讀,包括單元導讀,課前閱讀提示,甚至練習冊上有關課文的習題,課后練習題,注釋均可以納入課前閱讀的范圍。在閱讀中可以用雙色筆將不認識的字詞畫出來,不懂的句子點出來,為后面疏通了解做好鋪墊。做到多圈多點,有利于快速地發現和解決難懂詞句的意思,甚至可以將文中所包含的段落大意、中心句、段整理出來,有利于促進全文的理解。
2.多查。準備好工具書,字典、詞典,甚至教學參考都行。查閱資料能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動手習慣;不會就查、不懂就查,十萬個為什么我們都能解決,何況在學習中遇到的這些小問題,在查找中找尋學習的樂趣,在查找中發現世界的奧秘。例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一課里的“赫然而出”,“校補”就需要查閱字典來了解,不然就會出現:“赫(hao),校(xiao)”等字音的誤解。
3.多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優美的句子、詞語、片段采取不同形式的圈點,以突出這些字句的重要性;在劃分段落時可以采用段落符號來劃分段落,在關鍵句子旁可以做批注;很多文章離不開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比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課》里面是這樣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衣著打扮的:“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同學們在預習時就可以將它用筆勾畫出來,再略加分析,寫出自己的感想,在老師講解后再做訂正,這樣預習的效果會更好。
4.多悟。在多查的結果下 ,學生對文意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就可以對文章進行領悟了。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在學習了解后,學生要做到多總結與反思,為什么這篇課文有這樣的構思,有那樣的寫作手法……通過不斷地領悟與思考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同時也促進了寫作的提升。
5.多做。在初步領悟了課文意思后,學生可以嘗試完成課后練習題,這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與提升。課后練習題實際上就是對全文重點的集中考查,也是作者寫作目的的集中展現,當學生通過以上的預習后,綜合所學知識就能一一對課后練習題有所解答。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