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斌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文言文;美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87—01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文內容的教學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美讀”,去感受文本,體驗情境,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實現與作者情感的對接,心靈的“感通”,就是用“美讀”讀“美”。美讀能讓學生悟境、悟意、悟情、悟法,使文中景活現、事活化、人活脫。美讀應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靈動鮮活的樂章。
一、美讀的要求
1. 教師需要有較高的朗讀水平,發揮示范作用。
教師有一定的普通話水平還遠遠不夠,普通話水平高不代表朗讀水平高。在誦讀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示范朗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也應該是一個出色的朗讀高手。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辭兼美、人文性很強的好文章。教師的美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在給學生美讀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多加練習,最好能夠把所要美讀的文章背誦下來,然后能通過自己的美讀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加強指導和引導。
有感情朗讀,要掌握語氣、語調、重音、停頓、速度、節奏等朗讀技巧,還要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力圖讀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由衷感情。
3. 理解文本的內容,把握美讀的分寸。
有時,為了能更準確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還必須設身處地地進入作品,換位思考,分析、研究人物的命運、經歷,洞悉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多層次全方位地理解文本內容。這樣涵泳其中,情感把握才能恰如其分,“美讀”才能落到實處,不至于把美讀變成狂歌吶喊或低吟哭號。
二、美讀的方法與內容
1. 讀出節奏“美”。 讀出節奏“美”,是根據文本的需要一一讀出相應的停頓、重音和語氣,讀出文本的節奏美。如韓愈的《師說》一文為了表現強烈充沛的感情,韓愈使用了不同的句型和不同的語氣助詞。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要讀出反詰和強烈肯定的語氣。又如“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明知故問,提示學生要讀出一種委婉而肯定的語氣,讀出質疑、設問和論辯的味道。“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引導學生要讀出斬釘截鐵、毫不含糊的語氣。“其可怪也歟”,要讀出驚詫感嘆的語氣,讀出作者的不滿情緒和對他所批判的論敵的鄙夷和蔑視。
2. 讀出語言“美”。 讀出語言“美”,就是要讀出文本語言的對稱和整齊之美、變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讀出音韻的飽滿之美、大氣之美。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嘆賞。教師示范時要讀出有聲有色的畫面感,讀出身臨其境的意味,激發學生學習這篇文言文的興趣。
3. 讀出內容“美”。 讀出內容“美”,是要在誦讀中有意識地體驗每段內容不同的美感。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面對蘭亭美景,作者又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朗讀時要注意各部分內容表現出的作者思想情感。
4. 讀出情感“美”。 讀出情感“美”,是作者在情感上是自信和樂觀,還是抑郁和悲傷,在誦讀時要讀出自信、樂觀,讀出抑郁、悲傷。如朗讀蘇軾的《赤壁賦》中:“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時,要讀出其樂情;而讀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時,則要讀出其悲意;再讀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時,又要讀出其曠達;最后讀到“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時,還要讀出其灑脫。朗讀時,指導學生讀出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感情的波瀾起伏。在美讀中,學生會和蘇軾情感的憂樂悲喜產生共鳴,也會被蘇軾瀟灑曠達的胸懷、天人合一的超邁所折服。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美讀和學生的美讀琴瑟共鳴,就會讓文言文中無聲的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