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守信
摘要:對人才需求的重視與對人才培養的忽視導致高等教育陷入發展的社會困境,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是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原因。樹立新常態思維,理順高等教育的發展邏輯,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的相互關系,優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走出發展的社會困境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困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5000104
一、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困境
(一) 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
提高質量是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對國內外教育環境,尋求自身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伴隨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也在一系列的改革與發展當中由精英教育走進大眾化教育。“大改革、大發展、大提高”的成績,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然而,面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求、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求,高等教育還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集中體現就是創新人才的嚴重不足。而且,對于高等教育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而是我們至今仍未找到一個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錢學森之問”既是高等教育難以解開的心結,也是橫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坎。不少學者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給出多種解決方案,比如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理清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以及改革招生制度、教學方法等等。當然這些都是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解決的問題,但當我們把影響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進行分析時會發現,既存在創新人才培養的技術性問題,比如適應中國國情的人才成長規律、教育教學規律,以及非技術性問題,比如體制機制問題、文化環境問題等,還存在一個先導性(思想觀念改革是先導——周遠清)的問題,即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沒有足夠重視。許多學者提出的解決方案多限于第一個問題,對于先導性的問題很少涉及。如果不解決創新人才培養的先導性問題,我們就無法深入到之后的實質性問題。或者說,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創新人才培養的先導性問題,就會影響對實質性問題解決的質量,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各高校由此而做的種種努力足可以證明這點。正是在創新人才培養的先導性問題上,我們走入了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困境。
(二)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困境
社會困境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名詞,其含義是指如果多數人都采納對個人最有利的行為,就會對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響。而高等教育的社會困境則是指由于多數高校都采納對自己最有利的發展行為,導致整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的滯后。具體地說就是高校一方面明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人才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又忽視對人才的培養。當然,這里說的人才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從直接關系上講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主要指教師隊伍建設,而后者主要是指學生培養。而正是這樣看起來的不一致才導致高校對人才培養的不夠重視,也正是它們的內在一致才導致高等教育陷入發展的社會困境而無力自拔。發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人才又該來自何處呢?對此,許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于是,人才流動在高校間成為正常。一般高校的人才向重點高校流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還有一種流動跟學校提供的工作性質、生活條件以及個人或配偶、子女待遇有關。當然,人才流動無可厚非,然而這樣的流動雖然看上去解決了一些高校師資隊伍短缺或者相對水平較低的狀況,但從全國看、從師資隊伍發展的長遠看,卻無法解決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因為,從更高水平或者原創性人才的本質看人才流動,基本上是一種低水平流動。盡管這其中有許多人拿了國外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甚至也有一些人有國外的工作經歷,但其基礎教育在國內,從人才成長的規律看,他們的創造性已經受到較大的影響。而更多的流動趨向則是,一所高校的畢業生到了另一所高校,或者一所高校的畢業生到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學校或者再到別的學校。而對于許多高校而言,又是什么感覺呢?表面上沾沾自喜,因為按照符合學校硬指標
的條件和要求,引進了學校需要的人,實際上卻是自歁欺人,因為,對教學的不重視、對人才培養的不重視,既非個別學校也非個別教師的問題,而對本校甚至是多數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究竟如何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要想通過這樣的體內循環實現自我超越,在現有的情況下極其困難,因為這種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二、原因:科研與教學的矛盾
高等教育發展走入社會困境緣于對人才培養的不夠重視而導致的惡性循環。盡管仍然存在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技術性問題,但以教師的聰明和智慧,我們絲毫不用懷疑其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解決實質性問題必須首先要解決思想性問題,即首先要讓教師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重視起來,但科研與教學的矛盾卻令教師無暇顧及教學。
(一)矛盾現狀
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是高等教育發展走入社會困境的核心問題。從外部看,這是一種體制機制問題,亦即科研導向的管理機制導致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在諸多高校實行績效考核的條件下矛盾更加突出。從內部看,教師的精力與時間被科研牽扯太多,以至許多人尤其是高水平教師根本無暇顧及教學質量問題,再加上現在許多高校引進教師更多看重科研能力,越來越多的教師沒有教育學的背景,只能通過短期的崗前培訓匆匆走向講臺,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已經勉強,何談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與探索。而人才培養是一項科學性與實踐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教師如果缺乏深度的科學指導,缺乏對人才成長尤其是創新人才成長的系統研究,根本不可能提高教育質量。倘若不改變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邏輯,高校就無法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創新人才。
(二)矛盾實質
為什么高等教育的發展邏輯被倒置?從管理角度講,是高校的功利思想和短視行為在作祟。因為科研可以為學校帶來項目、經費、成果等的直接成績,它們是學校管理部門乃至社會評價學校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而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投入并不能直接為學校帶來如此高的收益,更多是為國家、為社會甚至是為其他高校輸送人才。也就是說,人才培養有著更強的公益性而科研對學校有著更強的私利性,二者對學校的直接貢獻差異巨大,所以學校不愿意投入太多也就不難理解。大家都想從公益性中獲益,希望其他高校為人才庫輸送高質量的人才,自己能從中引進高質量人才,而自己卻并不想在人才培養質量上付出更多努力,最終只能是創新人才庫的持續枯竭和所有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再受挫。
(三)矛盾節點
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而在中國尤甚。首先因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基礎薄弱,換言之,就是部分學者所說的起點教育問題,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質受到不可恢復性的抑制,而高??蒲信c教學的矛盾造成高等教育發展的惡性循環,即缺乏創新性的人才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生產與再生產。其次,多數高校都制訂了非常詳細、與教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激勵政策或者考核標準,其中科研是核心內容。而對于教師教學的要求卻比較低,對高水平教師的教學要求則更低,評價體系模糊,激勵措施吸引力不足,導致教學成了一種軟任務。不上講臺的教師逐漸增多,更嚴重的是用心教學的教師越來越少。盡管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文件,希望教師尤其是高水平教師回歸教學,無奈高校的政策未變,考核的內容未變,對科研與教學的態度未變,教師就不可能回歸教學。
三、對策:理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
高等教育要走出發展的社會困境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正如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樣,要讓新鮮血液流遍全身,還需要一個過程。但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要解開高校和教師的發展心結,讓人才培養真正成為高校的根本任務,讓教學真正成為教師的天職,讓所有人真正從思想上對人才培養工作重視起來,而理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就成為主要任務。
(一)走出困境的頂層設計
首先,突破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困境,師資隊伍建設雖然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高等教育發展最根本的問題不是尋找高水平師資,而是如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也就是說,一所高校不能設想只有引進世界上眾多頂級的科學家或者學術大師,然后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而是就目前師資力量、教學資源一步步解決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其次,社會困境的根源是利益問題,是觸及到每所高校和每位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標志性問題。如果不能突破利益的限制,或者說不能較好地處理國家利益與學校利益、學校利益與教師利益的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突破社會困境。第三,突破發展的社會困境的具體問題就是解決科研與教學的矛盾。必須突破原有的思想羈絆,正確對待所謂“科研教學兩個中心”或者“雙輪驅動”發展理論。科學處理科研與教學的發展關系,讓高等教育的若干職能走向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二)教學與科研的高校定位
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的矛盾,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即在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上究竟誰才是第一位。如果模糊了這一問題則無法處理二者的矛盾,因為不少高校在實際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時總是把科研教學比作高校發展的兩翼或兩輪??此票容^恰當的比喻實際成了處理科研與教學關系的巨大障礙,為傾向于科研的人與事找到了借口。為了妥善處理這一關系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在積極實施分類指導的措施,即根據教師的個人定位,將崗位分成科研主導、教學主導和二者并重幾種類型,然后,根據教師對科研與教學的實際貢獻進行考核。這當然有其合理之處,但作為教師,教學理所當然是第一責任,無論怎樣分類都不能模糊。如果從任務承擔和時間分割上區別教師的科研、教學崗位可以理解,但對質量要求卻不能作這樣的劃分,否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將會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在現實教學中,不少高校出現部分較高水平的教師上課時間、內容、方式比較隨意,其教學質量達不到應有的水平,這與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有著很大關系。
(三)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從理論上講,科研對教學存在著正向促進作用,然而,這種作用并非天然,而且我們還必須謹慎對待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即教學質量高的教師科研能力一定強,科研水平不高的教師教學質量一定不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錯誤邏輯,一方面它存在著概念模糊的問題,另一方面它有誤導教師從事科研而忽視教學的嫌疑。所謂教學質量高的教師科研能力一定強,一方面需要教師將科研的成果以及科研的內容、方法、手段等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充實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之中;另一方面這里的科研不僅僅指教育教學之外的學術研究,而且還包括教育教學研究。無論是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都需要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理論發展與實際教學狀況進行認真研究,找到適合本課程、適合現有學生群體和自己教學風格的方式方法,才能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然而,通常意義上的科研更多是指教育教學之外的學術研究,所以這一觀念并不完全正確。同樣,科研水平不高的教師,教學水平一定不高,并非因為科研的受限而導致教學水平的走低,而是指個別教師僅僅滿足于照本宣科,對教學內容、教學理論與實際不進行研究,所以才會導致教學水平的落后。對于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對于一個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而言,他或她不會不對教學內容、教學理論進行研究,也不會不對自己的學生學習思想、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進行研究。相反,一個責任心不強的教師即使他或她的學術水平再高,其教學質量也不會太好。
(四)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正確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許多高校常提的是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教學促進科研的作用談論則很少。這是因為教師的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還需加強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亟待提高。這點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更能看到我們的差距,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高度關注的重要內容。一旦學生有了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學對科研的促進或者說教學相長的相互作用將會從時間、空間和水平上超過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因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所帶來的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不僅僅限于校園內以及現有的教師與學生,而且由于它會帶來整個國家人才資源環境的改善,所以對科研的促進作用將是全方位和可持續發展的。
四、討論:用新常態思想看待高等教育改革
(一)速度與質量的選擇
也許有人擔心,當我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上,科研會不會持續走下坡路,高等教育的發展會不會受到影響。如果僅僅從短期的既得利益看,有可能受到影響。因為,一旦調整了政策導向,就會改變力的平衡點,教師的關注度就會更多地集中到教學上來。然而,從長期發展看,這種影響是暫時的,也是微不足道的。正如目前的經濟新常態是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進入了中高期增長階段,盡管增長的速度放緩了,但增長的質量在提高,無論是經濟結構還是增長動力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高校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人才培養上來,有可能影響教師科研的積極性,會對高校年度的科研指標造成一定的下行壓力,但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會為高校的科研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如果不能突破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科研就只能在一種較低水平上徘徊,即便拋開大量的學術垃圾不提,再多的科研成績也無法彌補原創不足的硬傷。
(二)暫態與常態的轉化
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中是針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現狀提出的發展舉措,但這并非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永久模式。無論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還是基于教育教學理論的實際應用,以人才培養為工作重心的發展模式,會隨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而向科研的前端位移。一方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研究水平,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科研興趣;另一方面,一旦教師找到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而且積累了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就能從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中解脫出來,為從事科研工作留出更多時間。因為人的創新性基礎盡管有較強的個體性差異,但其教育教學的理論卻有較高的通識性。從教學方法上講,盡管法無定法,但相對于某位教師而言,由于學術方向的相對穩定以及個性的定型,所以教學方法也是比較穩定的。教師花在教學上更多的精力是前期的教學設計以及持續的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這同樣要求教師將更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
(三)過程與結果的預期
盡管從長遠考慮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會產生位移,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找到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足以證明這點。我們在人才培養問題上欠賬太多,差距不僅在終點上,也在起點上,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講,起點教育的問題更多,包括高等教育的生源以及培養過程與培養結果問題都有起點教育的原因在其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僅要解決高等教育自身的質量問題,還要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因為沒有優質的基礎教育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而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還要依靠高等教育輸送的師資隊伍,所以整個改革過程并不輕松。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與信心,做好臥薪嘗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要切實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有力舉措,集中高教界全體人員的力量與智慧研究解決創新人才培養問題,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參考文獻:
[1]周遠清.大改革 大發展 大提高——中國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顧與展望
[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4.
[2]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lson,Robin M .Akert. 社會心理學(第五版)[D].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