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機構新媒體發布的模式及借鑒
□ 文/孫 奕
提要:近年來,伴隨新媒體手段應用和推廣,歐盟機構如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等紛紛主動設置新媒體融合信息發布平臺,為用戶集成文字、圖片、視頻、社交網絡相關信息、手機客戶端信息等資源,形成了融合式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形態、多功能、互動式的集成信息發布架構。這也為國內新聞發布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歐盟 新媒體 集成推送 信息發布
1.歐盟機構媒體信息發布的基本架構
以歐盟官方網站(www.europa.eu)為例,該網站開設了“歐盟新聞間”(EU Newsroom)專門板塊,旨在提供歐盟機構最新信息。據歐盟官網介紹,其基本信息發布形式分為“新聞公報”和“聲明”兩種形態,網站對各個機構的新聞公報或聲明實時更新,也就是說,歐委會28個委員的動態、相關領域機構動態,以及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的表態都會在這個統一的端口呈現。
“歐盟新聞間”還根據歐盟新聞動態,整理發布“亮點”欄目,為當天的重大新聞提供背景資料、圖片、視頻相關鏈接。對于延續一段時間的新聞熱點,設置“專題報道”欄目,集納近期相關的新聞公報和背景數據、相關網站鏈接。
另外,“歐盟新聞間”還開設“新聞日歷”,欄目發布大事預報,事件可根據每日、每星期、每月分項瀏覽,同時用戶可以按照日期區間、主題、主辦單位進行查詢。同時包括新聞日歷、會議通知、在線報名等便利記者的服務性信息。
2.充分融合新媒體形式發布信息
在基本動態信息基礎上,“新聞直播間”的一大特色是提供可預知重要新聞事件的直播、視頻錄像節選以及素材類視頻,有些視頻錄像甚至提供英文文稿,不僅能做到當天即時更新,而且可以下載,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
該視頻服務系統簡稱為Ebs,于1995年開始提供服務。在內容方面,涉及歐盟各機構、歐洲議會全會、歐盟峰會的相關記者會直播,歐委會、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歐洲央行等歐盟機構的非重大新聞節目錄像。據Ebs網站介紹,歐洲、中東地區、美國東海岸地區及相關北美地區,以及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用戶均可以隨時上網查看。
以2014年11月14日為例,當天Ebs會放送15檔欄目,包括3檔直播欄目。時間從早上7點半開始,最后一檔欄目于晚11點半開始,內容為歐盟領導人容克和范龍佩在二十國集團峰會前的吹風會。其他內容包括當天舉行的歐委會經濟數據發布會、歐盟外交和安全高級政策代表莫蓋里尼訪問拉脫維亞等,真正實現了當天歐盟可預知大事的全覆蓋。
此外,“新聞直播間”還開發了手機客戶端,方便用戶實時瀏覽歐盟動態。該用戶端第一版發布于2012年底,在今年3月進行過一次更新,目前客戶端基本具有網站所有功能,有英語、法語、荷蘭語三種語言,信息分類清晰明了,同時涵蓋網絡版“新聞直播間”的視頻、直播所有功能。
3.利用社交媒體發布信息和互動。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是歐盟機構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交流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歐委會的“臉譜網”粉絲數從2012年底的7.57萬增長到2013年底的22.96萬,漲幅超過兩倍;歐委會的“推特”賬戶粉絲數從2012年底的8.85萬增長到2013年底的17.23萬,漲幅近一倍;2012年底,Google+賬戶被26.20萬人添加到自己的“圈子”,到2013年底,這一數字增長了1.7倍,達71.09萬個“圈子”。
歐盟表示,其負責經營社交媒體的團隊非常清楚,在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針對性各不相同,因此機構在社交媒體發布信息時,一定要細分受眾,根據受眾需要來調整內容。歐盟研究表明,就歐盟機構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看,對于“推特”平臺,突發新聞是保持用戶黏性的一大法寶,歐盟在2013年致力于在此平臺上經營好突發新聞的時效,并且注重結合圖片展示,盡力提供有效信息和相關鏈接,盡可能為用戶分享資源。在“臉譜”平臺上,親切的信息和圖片是獲得用戶關注的關鍵。在Google平臺上,則注重具體的討論和及時回復。
比如,歐委會2013年在“推特”平臺上轉發最為成功的消息之一是,曼德拉逝世后歐委會總部大樓前降半旗致哀。歐委會信息團隊稱,這一消息最成功之處即是手機拍攝的降半旗圖片,圖片語言勝過千言萬語。
而2013年歐委會最成功的“臉譜”賬戶信息,則是“慶祝歐洲語言日”。這是一條用簡短字句不太好表達的信息,因為歐洲地區語言多達20多種,要用文字列出各地不同的語言,既復雜又缺乏可讀性。于是,歐委會選擇了一張圖表,用25個長方形色塊搭配不同的國旗小圖標標出了語言名稱和使用地區。歐盟信息團隊分析,這種方式有助于復雜信息的分享,用戶看到后,既會覺得有趣、又樂意轉發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里。通過總結,歐盟信息團隊規定,“臉譜”賬號上載圖片一律使用404×404像素的圖片,以
便展示和分享。
2014年9月底至10月,歐洲議會開始對除歐委會主席容克之外的27名歐委會委員候選人進行聽證。按照《里斯本條約》規定,候選人需要在兩到三個小時內,進行現場陳述、回答議員答問等環節,答問量多達四五十個回合。歐洲議會根據候選人表現,10月下旬對整個歐委會委員名單進行表決,?只有表決通過,新一屆歐委會班底才能在11月1日如期履新。
縱觀聽證過程,時間戰線長——從9月底開始到10月20日的最后一場,跨度20多天,且每場聽證時長都在三個小時左右;對象多——考慮到聽證期間對部分候選人進行了重新調配,接受聽證的最終委員候選人接近30人;多線進行——最多一下午同時進行四場聽證會;單場活動現場感強——少有規定內的發言、致辭,多半是現場密集答問;內容重要——候選人主要借聽證平臺闡述施政綱領,對歐洲和全球經濟、政治均具有參考價值。
因此,處理上述聽證采訪為記者帶來了考驗。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歐洲議會和社交媒體合作,推出了媒體融合信息推送平臺“儀表盤”(dashboard),為上述綜合性報道帶來了全新嘗試。
如圖所示,“儀表盤”的界面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1.視頻區。位于界面左方居中位置,放送聽證會現場視頻,最為顯眼。2.社交媒體討論動態區。該區域位于界面右方,包括討論信息總量、每小時討論量等,以及最新的網友評論(一般顯示兩條),以上內容由黃色、綠色等彩色標注,實時更新。3.關鍵字動態統計區。在界面下方,是由一個個圓形圖塊組成的關鍵字動態區。每一個圓形圖塊里標明一個網友熱議對應聽證會的關鍵字,如投資、權利、稅收等,討論得越多,圖塊面積越大,一目了然。4.大數據時間線統計區。在界面最下方,以柱狀圖按照時間刻度標明了社交網絡對當天聽證會的討論數量趨勢。用戶能夠清晰辨別在何時網友議論最為熱烈,何時相對不活躍。

□ 歐洲議會對歐委會委員聽證會的信息融合推送平臺。
1.不要被呈現形式和高科技牽著鼻子走。
歐委會數字通信部門主管R o b e r t Andrecs介紹,歐委會正在推廣“網絡合理化”項目,以便重塑和提升在線溝通功能。隨著越來越多用戶使用手機瀏覽網站,網站內容迫切需要做得“簡短”“吸引眼球”。因此,歐委會數字通信部門最終要將歐盟在線網絡打造得更具“交互性”“清晰性”和“高性價比”。
為此,數字通信部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為歐盟官網和其他相關機構網站“瘦身”;提升內容質量,剔除冗余信息,專注用戶需要;對歐盟系統網站進行更好的統籌管理,降低成本。
由此看來,質量仍應是信息發布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歐盟官網團隊和網絡咨詢機構Sue Davis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發布者需要永遠植根質量,不要讓信息被呈現形式和高科技牽著鼻子走。同時、信息質量要超越用戶期望值,做到準確、原創、可操作、可使用、可導航等特性。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質量”應體現在信息量、信息的實用性、信息的思想啟發性等三方面。在重大事件上,要做好“就事論事”,即保證事件的準確客觀呈現;并做好信息解讀,這也是歐盟官網“亮點”欄目中額外鏈接的背景材料、相關信息等內容的用意所在,以便讓讀者對事件的來龍去脈、背后深意、與己相關度各領域深入了解。而對于普通事件,則要盡量避免“就事論事”,要從小事件中針對特定用戶做好解讀,并通過新媒體提升用戶體驗。
2.圍繞事件集成呈現信息。
據歐盟數字通信部門主管表示,隨著歐盟機構網站“瘦身”項目的推進,到2014年底,有155個與歐盟相關的網站要面臨關閉、合并或存檔的命運。這意味著,信息發布端口的集成化趨勢應該受到重視,在當今信息冗余的背景下,利用集成平臺“快準狠”直擊用戶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對于歐洲議會聽證會的集成信息發布模式,有以下幾點可供我國機構包括媒體在信息發布中借鑒:1.集成包括視頻、圖片、文字在內的多媒體方式。該集成要減少用戶的點擊次數,讓用戶在“第一眼”就將多媒體動態盡收眼底,而不是簡單的功能羅列。2.整合信息發布和信息反饋兩個平臺,幫助用戶在同一個界面既看到發布者如何表態,又看到其他用戶的反饋,這有利于用戶獲得多維度信息感受,增加用戶的參與度。3.整合大數據統計模式。在同一個界面中實時更新信息點擊量、評論量、轉發量,以及變動趨勢,實現用戶對新聞熱度、相關度的感知。(作者單位:新華社歐洲總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