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的引進課堂,展現出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獨特魅力。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正在向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挑戰,其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的展示形式、課堂教學結構、以至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將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就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語文教學;幫助
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教育技術也日新月異,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育方法層出不窮,歸結起來,得益于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生在網絡的支持下,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在信息時代接觸和學習著更多的知識。初中語文的課堂上恰當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方法結合,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多媒體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有哪些幫助呢?
一、改變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副掛圖等?,F代化教學手段是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教學領域。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多媒體技術的引進,也使得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得到巨大改變。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將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信息,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手段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如閱讀教學中,既可以把教學內容展示在課件中,又可以適當穿插教學圖片、動畫,鏈接相關資料,豐富內容,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實效
在多媒體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講授文本的基本內容,而且可以利用課件制作中的鏈接功能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信息、新動態、新觀點、新數據等,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它也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鏈接了朗誦音頻、海峽兩岸的交流圖片、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席慕容的《鄉愁》、舒蘭的《鄉色酒》等內容,讓學生們在學習、吟詠、比較中傾聽鄉愁、品味鄉愁、感悟鄉愁,理解游子情懷,理解漂泊在外的游子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感情,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增加課堂容量,拓展教學深度
初中語文的教學不能忽視文本的深度解讀,否則將會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的“滯長”。李林海教授說“一堂語文課的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的溝通和語言交流的廣度、深度和效度”,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度。在課堂上,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還應該利用更多資源拓展教學深度,在文本的延伸中求得文本內涵的豐厚和充盈。而合理利用多媒體,鏈接豐富的教學資源就能夠很好的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尤其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更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筆者曾在浙江金華四中聽課,一位教師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五)》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鏈接了豐富的教學資料。既配有朗讀詩歌的音樂,又有關于陶淵明的簡介、陶淵明的其他詩句及相關散文,還鏈接了古今文化名人中對其詩歌解讀過程的典型評價,這就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在學習《飲酒(五)》時,既照顧了自己的獨特感悟,又通過鏈接資料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其詩歌風格及其個人魅力。這些資料讓學生走進了陶淵明的精神世界,體驗到了他的生命意識和感情激流,造成解讀主題靈魂的內在震撼和劇烈的感情沖擊,造就了一種新的認識和評價人生意義的標準。豐富的拓展和鏈接,幫助學生知人論世,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利用豐富的資源在無疑之中品讀文本的深意,妙語連珠,既達到了個性的張揚,又不失對文本的尊重,大多數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不同層次的提高,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曾有語文大家說“對于經典文本的解讀和教學,要追求拓展和鏈接,盡可能的拓展教學的寬度,拓展教學的視野,讓教學變得大氣、雄渾”。金華四中的這位教師利用多媒體拓展教學資源的這種做法,旁征博引、縱橫捭闔,教學信息量之大,使學生接觸到更廣的學習資源,從而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浸潤在古典文化氛圍中,享受著文化的深遠和博大,堆積著生命成長過程中獨特的文化厚度,塑造著自己的思想。這種多媒體教學不但決定了文本的寬度,教學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深度。
課下反思這節課,如果當時這位教師采用傳統教學的話,那么學生就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更為廣厚的知識,無法在一節課內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也就談不上對文本的深度解讀,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和深度就會欠缺。
四、整合綜合資料,利于教學展示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學生是當然的“主角”,既要感受過程,又要交流成果。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是最明智的選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曾開展了“走進春節”、“走進回鄉”等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課外的學習空間里收集了眾多的資料,有圖片,有文字,有音頻,怎樣展示這些成果呢?如果只是言語的交流,學生會感到很枯燥。于是,利用課下時間,我與各組組長商量,讓他們把本組收集的資料用電子小報,PPT,手抄報的形式整理出來,課上展示,結果有三個小組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在成果展示課上,學生或和著音樂翩翩起舞,或鏈接了春節的相關視頻片段,或準備了猜謎活動,真是圖文并茂、影音結合,充分展示了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熱情和利用多媒體的智慧,可謂是高質量的成果展示。
五、簡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快了教學節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復習課上,由于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些內容對優秀的學生感覺是重復,對學困生而言感覺不能及時達到要求,因此可以運用多媒體將類似的題目以例題的形式進行講解(如仿寫、信息提取等小專題訓練),然后把習題中的相關內容用文本形式展示在大屏幕,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提高課堂的效率,學生也能夠運用知識觸類旁通,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成果的高質量展示,對于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對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
[3]賴瑞云.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新論
[4]王云,李志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5]姚巧紅.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
作者簡介:
沙風月(1968~),女,漢族,語文教師,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