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標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長沙 410208)
探析走向學習型社會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許 標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長沙 410208)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社會信息來源變得越來越廣泛,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同時,這些信息也在推動著整個經濟市場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程。信息知識的不斷增長,知識更新的時間日益縮短,創新速度的加快,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人們素質的提高就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學習就成為了當前人類進步發展的基調。學習型社會是基于現代社會的一種新的理論描述,是改善我國教育體系的方向,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習型社會 高等職業教育 教學改革
學習型社會這一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教育家哈欽斯提出的。他倡導人們要終身學習、全民學習,使學習型社會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的模式。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培養我國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向國家輸送大批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成為學習型社會的高等職業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本文就對學習型社會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作粗淺分析。
(一)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礎,但是要實現教育民主的理念,第一,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第二,要提供完善、平等的教育平臺,為人們接受教育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哈欽斯在他的著作《學習型社會》一書中寫道:“我們的第一個期望是:人人都能夠受到足夠的教育;我們的第二個期望是: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全面的教育。”
(二)以人為本
當前,接受教育已經不再是人們前期的生活必需,而是終身的學習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接受教育不只是為了參加工作,也是一種提升個人素質的途徑。我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接受教育也是目前社會的一種趨勢。他們中的很多人把接受教育看作是享受生活、提升自我。學習型社會已經把知識本位升華到生活本位,注重人們的興趣、需求以及情感,貼近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實際,讓學習充分融入到社會的發展當中。
(三)完善人性
學習型社會是實現自我的社會,也是體現自我價值的社會,個人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完善人性是社會發展的指標。我們必須以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載體,以人的發展來激勵人們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激情。
第一,高等職業教育雖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育,但是我國現有的教學內容還是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體,實踐教學與之相差巨大,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得到很大的學習幫助。
第二,在教學課程安排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并沒有考慮學生與未來從事工作或崗位的相關性,以至于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所用非學的現象。
第三,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方法單一化,主要以教師的書面評價為標準,同時以學生的期末成績來衡量學生學習的結果。
第四,在以往的職業教育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因此,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相對較差。而教改后的教學方法結構復雜,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表現了其開放性、靈活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需要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上,分配與之相對應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靈活性的技能訓練,加強學生的實體操作能力,這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大挑戰。
(一)重視精神教育
學習型社會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自身成了教育者的主體。伴隨著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也進入了社會需求以及個人發展的平臺。其要求是學習者必須掌握各種技術的要領,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還要求學校能夠重視學習者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并激勵學習者對工作要有一種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學習者不僅在學校要認真學習,脫離了學校,也要自覺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以便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全面型的專業人才,而且要關注精神教育的培養,使自主學習為己任,同時以獲得新的知識為興趣。教育的定義是培養人的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了解教育、個人兩者之間與社會的基本關系。職業教育的價值體現:例如,如何使大學生學會學習,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創新發明,結合理論知識,自主創造新技術,為推動我國技術發展而努力。同時,當代大學生要以濃厚的歷史文化為精神支柱,明確理想目標,堅定歷史使命。高等職業教育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心里素質、表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當代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舒適的生活,使學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越來越薄弱,面對失敗與挫折,很多人經受不起考驗,而要想從這一惡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不僅取決于個人的智商,而且要完善學生個人情感的培訓,使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加強大學生的精神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對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重視創新精神,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1、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
國家領導人提出:“21世紀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經濟和創新意識,它們推動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創新能力,就難有作為。”在學習型社會里,墨守成規的教育理念必將被靈活的、先進的教育模式所淘汰。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它把傳授知識的方式轉變成了一種創新教育的方式。
創新教育重在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倡人才的全面發展。不管是辦學理念的確立,學校管理系統的運行,還是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都緊緊圍繞著這一理念進行改革。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學校在網上放一份關于教學內容的問卷調查,可以讓學生在入學前自行在網上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必修課程或是選修課程,獲取了自身導向的學習機會。因此,要合理化、科學性建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結合理論與實踐,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做好良好的向導。
2、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隨著當代社會就業形式的日益緊張化,就業市場大力提倡高要求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從事工作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工作者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術的主要表現。而專業能力、一般能力和各種工作精神品質都稱為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彌補了單一化職業能力的缺陷,提高了學習型社會的發展,改變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由原來的技術勞動者轉變為現在的技術人文者,擴大了社會人才的需求量。
3、注重實踐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向生產第一線輸送技術型的人才,其著重強調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不僅能加深鞏固理論知識,而且能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各項技術的技能和經驗。同時,能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創造平臺。例如:對學生進行項目的實訓,拿實物讓學生自己進行實時操作,結合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設計制作產品。國家為了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從而舉辦了各種各樣的競賽,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大賽,讓學生自主研發產品,進而在比賽中獲得各項技能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4、改革教學課程體系
首先對職業崗位進行綜合性分析,再依據職業能力規劃教學單元,其次是把若干個教學單元整合成一門課程,然后把相關課程整合成一個模塊,最好調整好課程模塊,融入基礎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建立一個完整的課程計劃。高等職業教育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所以,理論課要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調節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氣氛,讓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課要加強實時操作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充分體驗實踐的魅力和興趣,使學習變得輕松和簡單。因此,確定教學課程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情感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等方面,對課程進行合理安排。
學習型社會帶來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在空間上拓展了知識的獲取,在時間上延伸了學習的進程。這種社會模式雖然在我國教育上顯得比較個性化。但是如果新的東西要想被人們接受,都需要經歷過一番體驗和肯定。本文主要是對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條件,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以及學習型社會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其一是描述了學習型社會成立的條件;其二是概述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現有教育的發展情況;其三是談論了學習型社會促進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從精神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到綜合能力培養等一系列的舉措,推動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從而完善了我國教育體系的改革。
[1]華佰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09).
[2]王利華,唐小玲.終身學習型社會下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4(09).
[3]鄧草心.高校在學習型區域創新中的作用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4]朱波,郭利敏.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時空,2013(06).
[5]王飛.基于學生需求的我國高職專升本政策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4.
[6]王意日格樂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及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許標(1974-),男,衡陽,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研究生,講師, 研究方向: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