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笛
摘要:隨著音樂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本土音樂的傳承日益被人們所重視,因此怎樣將本土音樂融入到教材教學中,透過音樂教材將本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本文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的了解,對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的整體分析,研究本土音樂資源在教材中的應用,針對應用的現狀提出建議。
關鍵詞:本土音樂 小學音樂教材 應用
教育部頒發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民族音樂的傳承成為音樂教育界所關注的焦點。以往的學者們側重于本土音樂資源的重要性和本土音樂如何運用到音樂教材中,而本論文是以廣西接力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為視角,研究廣西本土音樂資源在教材中的具體應用。
一、廣西少數民族的概述及其音樂特征
廣西世居少數民族有壯、侗、苗、瑤等11個,廣西常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7.18%,在全國居第一位。壯族有1650多萬人,主要聚居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市。民歌分為山歌、敘事歌;舞蹈有師公舞、扁擔舞;樂器有天琴、銅鼓。壯族音樂采用五聲音階和四音音列,節奏是以二拍子和四拍子最為常見。因為壯語沒有重音,節奏劃分以均分和前短后長兩種類型為主。
侗族人口有30.56萬,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約有20萬人,其余分布在融水、龍勝等縣。侗族歌曲主要有大歌、儀式歌;舞蹈有踩歌堂、蘆笙舞;樂器有蘆笙、琵琶等。民間音樂屬于五聲性七聲音階,大歌以羽調式為主,侗族大歌是典型的支聲復調式二聲部合唱音樂,節奏一板一眼,比較規整,并且多聲性是侗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特征。
苗族常住人口47.55萬,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四地,苗族民、歌按照演唱場合的不同分為游方歌、兒歌;按照民族習慣的不同分為飛歌、勞動歌;舞蹈有木鼓舞、猴鼓舞;樂器有蘆笙、苗族三弦。苗族的調式音階是根據每個小家族的居住地域不同,可以分為窄調式、中調式和寬調式三種,苗族音樂是以有板為主,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動比較常見。
二、廣西本土音樂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運用分析
自90年代起,國家教委提出“一綱多本”的教材編寫精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教委組織人員編寫適合本地區的音樂教材。近年來,廣西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也在努力編寫本土音樂教材,最新編訂的是2013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簡譜)》(以下簡稱教材)。教材共有12冊,每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結構分為六個單元。教學內容實踐形式分為活動、演唱、聽賞三個部分。教材共有365首曲目,其中本土音樂的曲目有55首。
(一)廣西傳統民間歌曲
廣西本土音樂從興起到形成,一直保持著廣西獨特的音樂文化。為了將此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傳承,因此教材中選用了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民俗歌曲,多以聽賞的教學形式呈現。如四年級下冊中的《桃子花溜溜紅》是仡佬族民歌,拍,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沒有多聲部合唱。在調式上,運用仡佬族民歌常用的徵調式五聲音階5 6 1 2 3所構成。
(二)廣西本土兒童歌曲
在廣西傳統歌曲中有很多優秀的兒童歌曲,其特點是生動活潑、富有民族特征和教育意義。教材中選用的部分兒歌使用方言演唱如四年級上冊的《侗家兒童真快樂》是一首由一個擴充性樂段構成的二聲部合唱歌曲,歌曲中加入了“喲、呀、耶啰耶”等具有侗族特色的襯詞,并且歌曲中間的襯詞“耶啰”將節奏拉長,形成二聲部合唱,旋律以6 1 3作為骨干音,更加突出了侗族音樂的特點。
(三)新編廣西本土兒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西出現了一些帶有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兒童歌曲,這些歌曲在教材中多以演唱的教學形式呈現。如五年級下冊《跺跺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特色的新創作歌曲,歌曲中吸收了苗族和彝族的音樂元素。
廣西少數民族的本土樂器豐富多樣,演奏方式也是獨具特色。教材中的課時內容安排有樂器內容,而且還講解此件樂器及其演奏方法。如五年級上冊的《唱天謠》,通過聽賞彈唱曲目《唱天謠》來介紹天琴,讓學生了解天琴是壯族民間特有的二弦彈撥樂器。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廣西地區經濟并不發達,淳樸的勞動人民依山傍水,靠天而作,物質上的匱乏并沒有影響他們對音樂審美的追求,因此,載歌載舞是廣西少數民族對音樂喜愛的表達方式,通過此形式用于慶賀豐收。教材中積極地融入了廣西少數民族特有的載歌載舞音樂作品,如五年級下冊的《棒棒舞》。
三、思考與建議
教材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呈現有優點,也有不足。參照《新課標》和對教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希望幫助老師和學生更好的使用教材,從而達到音樂新課標的目標要求。
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吸收了部分優秀的本民族音樂作品,但就總體曲目而言,本土音樂所占比例相對偏少。馬達曾提到:“根據國家教委‘一綱多本的教材編寫精神和1992年頒發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鄉土音樂教材比例可占教學內容總量20%的規定。”①只有一年級和六年級超過20%,因此應該增加廣西本土音樂的相關內容。同時,本土音樂曲目多體現在低學齡段教材中,應將本土音樂資源在每冊教材中均勻分配。
廣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區,每個民族都很重要,應在教材中盡量涵蓋廣西各民族的音樂,以便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自己民族的音樂,從而增加學生對音樂教材的親切感。
創造對于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該在教材的“活動”部分中,一方面讓學生在聆聽本土音樂的時候即興創編活動,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掌握了本民族的音樂特點后,結合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創編出屬于自己民族的簡單音樂作品。
注釋:
①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2頁。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CSW201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