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芬
摘要: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再好的音樂、舞蹈、表演,如果只是曇花一現,而不能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那只能是一種遺憾。南音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已經流傳了上千年,這是南音真正的價值所在,因為她足夠優秀、足夠典雅、足夠貼近社會生活,于是她穿越了時代的興亡治亂、穿越了百姓的新舊更替,一直走到了今天,歷久彌香,亙古動聽。
關鍵詞:傳承 南音 課堂
二十年來的南音學習工作歷程,筆者逐漸領悟到一個真諦:創作再多的南音精品,榮獲再多的大獎榮譽,這些都沒有把南音這一門古老藝術傳承給更多的青少年一代重要!于是,在南音樂團正常的工作之余,筆者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南音走進校園課堂”的傳承事業當中。從懵懂調皮的小學生,到青春蓬勃的大學生,看著一批批90后、00后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跟著筆者手中南琶的旋律,咿咿呀呀地學唱南音,筆者的心田似春雨滋潤般甘甜如飴。近些年,在舞臺上演唱時,發現臺下的觀眾少了許多鶴顏白發的老人,多了許多朝氣沖天的年輕人。或許臺下的他們,還很青澀,不是很能聽懂南音,但卻預示著南音藝術傳承的絢麗前景。
隨著國家社會的不斷改革開放,80后的青年一代接受了許多西方快餐文化的東西,覺得學唱南音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應該是哈歐、哈韓、哈日一族。雖然,剛開始的南音校園傳承,受到學校和家長們的大力支持,但是到了課堂上卻遭遇了學生們的抵制,這種現象在中學課堂最為明顯。學生們一聽見南音緩慢的曲調節拍,就開始昏昏欲睡,戲稱是“催眠曲”。在課堂底下講小話、看漫畫書、做其它作業,等等。相對于叛逆新潮的中學生,小學生上南音課時認真聽講,但因為南音的傳統曲目多以表現男女愛情題材為主,像《直入花園》《風打梨》等通俗活潑、無關風月的曲子較少,這些中小學生南音課上的問題,在高校大學生那里都能解決,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性與專業歸屬感都高于中小學生。但大學生比中小學生接觸南音課時間晚,在他們身上經常會出現南音基本功“拗不死”的問題。
并且,筆者個人感覺在近些年的南音校園傳承工作中,危機感最強的是“母語”問題。閩南語是所有閩南文化所賴以生存的“母語”載體,閩南語泉州腔是南音藝術得以維持傳承的“母語”載體。80后以來的青年一代,由于家庭教育方面擔心普通話說不標準,成為日后發展障礙。加之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青年們覺得方言“很土”,平時同學朋友間大多用普通話交流。這兩方面導致了一個文化危機現象,80后以來的泉州青年一代,小部分不會講完整的閩南話泉州腔,大部分閩南話泉州腔講不地道,時不時夾雜一些普通話的發音痕跡。這個現象80后還好,越往后面的90后、00后,問題就越嚴重,使得我們的南音校園傳承,出現了學生們唱南音“咬字”、“吐字”不規范、不圓潤的諸多問題。而這里面折射出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南音作為一門古典藝術,她的文化形態與現代青年一代文化形態如何去對接融合的難題?
在教學曲目的題材上,除了《直入花園》《風打梨》這些南音基本功的入門曲目,我們南音界積極創作了以家喻戶曉的古典詩文為題材的新曲目。中小學的同學們新奇地發現,原來他們課堂上要學要背、考試時要默寫的《靜夜思》《陋室銘》等唐朝詩文,居然可以通過南音的藝術形式吟唱出來。學習南音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教學曲目題材與學習興趣的問題解決之后,就是關于“母語”載體的問題。以李白的唐詩《靜夜思》為例,因為泉州話源于晉唐時期的中原河洛話,珍貴地保留著許多古漢語的音韻,分為文言的“文讀”與口頭的“白讀”兩種讀法,且很多字呈現“一字多音”的狀態,這是南音藝術形式顯得古色古香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所以,這首唐詩如果用泉州話來進行南音吟唱,比用普通話要更為字正腔圓、古樸動聽。但關鍵是學生們的泉州話,特別是泉州話的“文白”要念得過關。第一句的“床前明月光”,床、前、月、光四個字都是一字多音,不能念平常口頭的【ceng】、【juen】、【yei】、【geng】,而是要念文言的【cong】、【jian】、【yuai】、【gong】。而第二句的尾字“霜”與第四句的尾字“鄉”在泉州話中也都是多音字,不能讀【seng】與【hieng】,而應該讀【song】與【hiong】。這樣整首詩每句的尾字,全都壓【ong】韻,如此唱起來才會曲韻調和,字正腔圓。只有嚴格地把握好語言關,才是在中小學課堂上傳承好南音藝術的重要第一步。
相對于中小學的基礎性普及,高等院校藝術專業的南音傳承工作,則要偏向于學術性的鍛煉與研討泉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進行南音傳承教學,學生都是音樂基礎過關的音樂專業高材生,不必像中小學生那樣手把手教,而是要側重于對其南音藝術門道與精神的諄諄善誘。每一首南音曲目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把南音樂器都有它不為人知的竅門,要從這些方面去把高校學生鍛煉成為在精氣神上都與南音古老藝術相契合的專業傳承者。而不是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與學分,馬馬虎虎學幾首曲子,練一把樂器就可以的。對于那些沒有南音底子,一切要從頭開始的同學,更需如此。
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而傳承的生命在于精神。在傳承南音技藝的基礎上,去傳承南音的精神,這個是筆者所認為的南音校園傳承事業的靈魂所在。只會彈只會唱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領略南音的藝術精神,并將其發揚光大。為此,作為穿梭于莘莘校園的我們來說,南音校園傳承的路還“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