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芬 熊仲奎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103-02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一生的幸福而工作的。學生是教師教育的對象,教師可以從中獲取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使其更加快樂,隨著社會經濟全球化,我國邁入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真正的知識經濟的到來,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各行各業走向了規范化、專業化。要達到這樣的需求,教育者不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轉型和發展。那么如何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教師要樹立敬業的意識
在面向未來的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的愉悅。敬業,將是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共同發展的趨勢。敬業,包含著吃苦。有人說,苦是人生的一種營養素,有苦才有甜。教育工作本身是一種艱苦的,繁重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比其他行業人員更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正確的苦樂觀,是敬業的具體體現。同時,敬業,意味著奉獻。現在的社會是提倡奉獻的文明社會。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強化奉獻意識尤為重要,每一位熱心教育工作的同志,都應該有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奉獻的精神,一種義無反顧、樂此不彼的精神。
二、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增強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明智之舉。教育工作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教師不會創新,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的人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超前思考、多方位思考、求異思考,使聰明才智不斷迸發出創新之花,結出創新之果。
三、教師要樹立專家意識
二十一世紀是專家治教的時代。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成為教育科學專家,教育管理專家,教育科研專家。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項追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人才效益等綜合效益的事業,沒有一批教育專家是無法完成這項事業的。打鐵還需本身硬,具備專家的眼光與學識,專家的胸懷與氣魄,是教育工作者必備的“資格證”。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專家的巨大潛能,只有我們努力去挖掘,努力去實踐,教育教學專家、教育管理專家、教育科研專家就會不斷的涌現出來。
四、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
現代社會越來越淡化地域和時空的界限。民族關系、社會關系、工作關系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將主要是合作、依存。教育工作也一樣,要培養學生有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一個教育問題的提出、論證、結論、檢驗,一個教科課題的立項、研究、結題、驗證,遠非一、兩個人能完成,而需要數十、數百甚至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育工作本身具有超前性,在現代社會團結合作的交流中,教育工作者更要團結一致,協調統一,營造團結合作的良好氛圍,齊奏團結合作的主旋律,共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五、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社會的來臨,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人才的培養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自然對應,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方面——教師的角色觀念和實踐也必然發生重大的轉變。教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鼓勵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從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及學校管理的需要,高度更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做到:明方向、務正業、服務與教學;當好領導的參謀,服務與管理;做同行的領頭雁,服務于教師。
教師是文明的傳承者,教師除了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教給學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外,還是學校的管理者。無論做哪一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學校的教師用新的理念,同心協力,齊抓共管。所以,每一位教師在搞好課堂工作的同時,還要學習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并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為學校出謀劃策,一切以學校教師的發展,學生的成長為根本出發點,辦具有當地特色的學校。學校的發展是建立在教師,學生的發展上的,只有教師間緊密團結,具備高度的集體責任感,才能打造成有效的教師團結合力,促成教師的發展與提高。同時學校教育管理得到統一,培養出素質高,發展全面的學生,也才算辦出社會滿意的學校。
作為教育工作者還要搞好人群關系。工作中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也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是在上級部門的領導、指引下開展起來的,而教學工作開展得如何,直接與社會、家長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對學生的教育,在學校是以教師的教育為多,在校外則是家長、社會成員教育影響為主。
為了能把學生的發展落到實處,需要教師與家長間的密切配合,做到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所作所為,適時的給予教育、引導,確保學生的校內外安全,使家長和教師間的交流達成一致的教育意識,雙方朝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讓學生家長放心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