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沙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108-02
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種非道德文化和多元價值觀不斷影響和沖擊著學生的成長環境。職業中專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價值觀還未成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不斷探索,以傳統國學作為德育教學的切入點,將國學中的智慧、風骨、胸襟、操守等等融入到學生的精神學習中與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本文就國學在德育方面的運用展開研究。
一、國學的定義
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從思想上來說,國學就是儒、釋、道。
國學記載并傳承了中華文化和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如儒家的“厚德載物”“知義明恥”“和為貴”等思想,這些社會人倫價值系統,正是國學之精粹。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氣與豪邁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國學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碼道德要求。
二、當前職業中專院校的現狀
(一)職業中專院校的生源素質參差不齊
職業中專院校的學生生源目前包括有高中、職業中專轉段、對口升學、退伍軍人進修、“單招”、社會人員再提高等多方面,學生人員復雜多樣,本身素質參差不齊,這對職業中專院校的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在德育培養中,面臨的形勢也很嚴峻,課堂德育教學不能很好的適應全部學生,而分類教學師資力量浪費嚴重,效果并不明顯。
(二)職業中專學生的年齡偏大,世界觀初步形成
職業中專學生年齡偏大,已初步形成白己的世界觀。大多數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歸咎于社會、家庭的大環境通過應試教育過早的對職業中專學生進行評價定位,影響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和人際交往,來自于社會和家庭的不認同感容易導致學生對自身的否定,形成的世界觀大多不是對自身有益的。在職業中專德育培養中糾正本已成形的世界觀難度較大,且學生的認同感低,有抵觸心理。
(三)信息高速發展的消極影響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接受知識,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同時網絡的爆炸式發展也使得各類人員交流變得毫無困難,獲得知識和其他信息變得異常快捷,知識面的涉獵范圍也變得廣泛,對學生自學和就業形成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是也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如果學生意志力不強,易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
三、傳統國學在德育方面的運用
(一)激發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
教育之成敗,“養成”是關鍵。青少年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習慣一旦養成,日積月累,則生命即為經典。但是任何興趣的培養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注入新鮮元素,以促進興趣的不斷提升,達到持之以恒的目的。例如:學校可以開展誦讀國學活動,要求各班教師每天利用晨讀時間帶領學生大聲吟誦或是吟唱國學經典文章、詩篇。這樣一來,學生們都感到很新奇:原來還可以這樣誦讀、吟唱,真好玩。在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中,學生誦讀的興趣越來越高,學習也有了積極性。
(二)將國學經典與教育相融合
可以在學生和學校之間廣泛開展“學國學、讀經典、踐行動”等系列活動。例如,引導學生誦讀《論語》《千字文》《道德經》等經典國學書籍。既可以采取集中學習,也可以個人自學,并利用局域網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顒又校瑢W生骨干可以帶頭撰寫心得體會和讀后感,以促進學生形成學習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髓的良好氛圍。
無論什么樣的德育形式都應該圍繞國學文化這個中心,努力讓國學文化走進每個教師、學生心中。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樣,國學經典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會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能讓學生從國學中汲取營養,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從而實現德育的目的。
(三)進行古代禮儀教育
古代禮儀是指古代的禮節與儀式,分為政治與生活兩部分。政治上,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上,包括誕生禮、成年禮、饗燕飲食禮儀、賓禮、五祀、儺儀等。對學生進行古代禮儀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培養儒雅氣質。
(四)結合當前的八榮八恥教育
八榮八恥教育的主題都可從傳統德育中找到非常鮮活的例子。由彼及此,八榮八恥教育就會讓學生覺得實在,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而非空洞的灌輸和流于形式的說教,更非限于任務而必須要開展的班會。如能深入挖掘傳統德育,八榮八恥的教育就會開得很活,更富有生命和成就感。否則,單靠枯燥的學習條文內容、沒有體驗的所謂感想,八榮八恥教育就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字面上和形式上。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