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延
[摘要]采用核心自我評價量表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中文版,對大學生進行核心自我評價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任之間相關研究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男生的核心自我評價顯著性高于女生,大學生在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上不存在顯著性性別差異,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均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家庭親密度對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具有預測作用。
[關鍵詞]核心自我評價;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22-02
一、引言
1997年,美國著名學者Judge提出了核心自我評價這一概念,并定義為個體對自身的能力和價值所持有的總體的評價。研究表明,隨著核心自我評價的增高,大學生出現的社交焦慮概率越小,在情緒方面,能較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和較少的消極情緒。另外,核心自我評價越低,大學生學業倦怠程度越高,兩者呈現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核心自我評價越高的大學生,其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就越少。
家庭是人最初始和最基礎的教育環境,生命早期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會在人的性格中打上不可磨滅的印記。精神分析理論學家埃里克森十分強調家庭對個體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家庭若使個體體驗到無價值感,則會引發個體的自卑感,從而阻礙人格的健康發展。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是家庭系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維度。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核心自我評價作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部分,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可能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個體的自我認識方面在此階段也呈現出新的發展,他們十分關注自我及其對自我的評價,在與周圍環境,如家庭、學校等發生作用的同時不斷發現和反省自己,以達到人格的完善及優化。故探索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及其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關系,對當今大學生個性的完善和優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從某大學隨機抽取320名學生作為本研究的被試,最后獲得有效被試267人。其中女生135,男生132,大一學生70,大二學生73,大三學生66,大四學生66。
(二)測量工具
1.核心自我評價量表采用該量表由Judge編制,問卷共12個項目,采取五點計分,中文版核心自我評價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數為0.779,分半信度為0.769,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2.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為自評量表,包括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分量表,共有30個條目,量表采用五點計分。量表可測量理想部分和現實感受部分,本研究只采用現實感受部分。
(三)數據處理及統計方法。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核心自我評價均值為1.69±0.506,女生均值為0.28±0.439,T=2.11,p<0.05,可以看出大學男生的核心自我評價顯著高于女生。這種現象與生生理結構的性別差異以及傳統文化背景下男女角色分工存在一定的關系,
(二)大學生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分析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在性別上的差異。
數據結果為,家庭親密度上男女生均值分別為65.24±0.771,65.51±0.721,T=-0.259,p>0.05。家庭適應性上,男女生均值分別為46.81±0.774 46.38±0.706,T=0.418,p>0.05。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這與羅麗芳、陳夢華的研究結果不符,羅麗芳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家庭適應性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在家庭親密度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
(三)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家庭適應性、家庭親密度之間的相關關系
對三者進行相關檢驗,結果為,=0.327,p<0.01,;=0.032,p<0.01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家庭適應性、家庭親密度之間均存在顯著地正相關(自我評價和家庭適應性P=0.000;自我評價和家庭親密度P=0.000)
(四)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對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回歸分析
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得分為預測變量,以核心自我評價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所建立的回歸模型顯著[F(1,265)=31.14,p<0.001];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中,只有家庭親密度進入了回歸方程(t=5.58,R?=0.102)。即家庭親密度其對核心自我評價的預測力為10%。
四、討論
研究結果證明大學生的家庭親密度對其核心自我評價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進一步說明了家庭氣氛對于個體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家庭氣氛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發展,它對對孩子的影響雖不如家庭教育那樣直接,但是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如果孩子在一種互敬互愛、相互信任、親密的家庭氣氛中成長,會自然的使孩子產生信任、幸福、安全的感覺,從而積極推動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而沖突不斷、充滿敵意、不和諧的家庭氣氛,往往使家庭關系變得緊張,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孩子常常體驗到更多的不安、恐懼等負面情感,缺乏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情緒表現不穩定,從而造成自我效能感較低、神經質水平較高,因此,核心自我評價水平相應降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在人格發展中提到積極關注的需要,意指在生活中得到周圍人的關心、同情、尊敬、認可、溫暖等情感的需求,認為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就可以產生自我和諧的積極關注,即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對自己產生客觀的自我評價。若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那么家庭親密度相應也會比較高,從而孩子更能對自己產生積極客觀的自我評價。因此,家庭成員對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可能會對其核心自我評價產生積極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