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舁
[摘要]國際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在理論界有著很大的爭議,它不僅是學習國際法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之一,也是國際法學科中的根本性問題。兩者間關系直接影響到國際法的性質、地位,淵源與效力根據等基本問題。同時,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對于國家是否能正確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國際法;國內法;關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68-03
一、有關兩者間關系的學說與評價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的爭論,追根溯源可以用兩個問題進行總結:第一,兩者之間是否為同一法律體系?第二,兩者何者優先,亦或是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不會產生何者優先的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學說上出現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論點。
(一)一元論
一元論的堅持的觀點是兩者屬于一個法律體系,而在效力等級上又分為兩種理論:(1)國內法優先說。(2)國際法優先說。
1.國內法優先說
國內法優先說包含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國際法從屬說,即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于國內法,后者的效力高于前者,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它僅僅適用于一國的對外關系當中。另一種說法則是:國際法是國家主權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現。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絕對的主權,其有權利與各個國家制定何種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決定完全是考慮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國內的法律為轉移,同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利因與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為由,不自己應該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
2.國際法優先說
提倡這種學說的凱爾森認為兩者的主體都是個人,其調整對象是個人的行為,雖然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的行為,但一國的行為是可以還原為代表該國的個人的行為中去,同時,在法律淵源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淵源同是習慣和條約,雖然兩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即凱爾森認為兩者屬于相同的法律體系。
同時國際法的的效力范圍不受限制,但國內法的效力范圍則是受限制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國的國內法才能同時有效,另外,如果國內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圍,那么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國際法。進而也就推導出國際法的職能就是將各國的國內法的效力范圍予以限制。同時他還提出“基礎規范”這一概念,“基礎規范”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必須遵守”的傳統道德性準則,而這種“基礎規范”則直接賦予了國際法的效力,最后國際法又賦予了國內法的效力。所不管是從法律的效力來源還是法律的適用范圍,國際法總的來說都要優先于國內法。
3.對一元論學說的評價
國內法優先說著重強調國家意志絕對化,主權絕對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真實意。將國際法看作是一國對外交流的工具,每一個國家都能為解除自身在國際上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國際法,那么國際法的存在便毫無價值,這是此學說的嚴重弊端。
同時凱爾森的觀點又是一種絕對理想化的,純粹化的觀點,即將國際法凌駕于國內法之上,國際法的發展會導致世界國家的建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的不同,認為國內法為地方法,國際法為國家法,進而否定作為國家根本屬性和國際法基礎的國家主權。雖然隨著世界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的密切,各國的法律趨同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凱爾森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是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像一國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一樣。凱爾森理論反對研究法律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因素的關系,同時也沒有在法的社會目的與社會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探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所有現代學說中最具有意識地和最完全脫離社會實踐的”。
(二)二元論
從歷史上來看,理論上二元論產生的時間早于一元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國際法出現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差異逐步顯現,但二者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協調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沒有緊張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優孰劣的程度。
1.二元論的基本理論特點
堅持這種學說的認為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且相互獨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現在:(1)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2)法律淵源不同。特里佩爾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別代表了各自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表現包括: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同。國際法所調整是國與國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則是個人與個人間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關系。二、拘束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國家,后者的主體是作為公民的個人。三、法律淵源不同。國內法是國家本身的意志。雖然國際法也是國家的意志體現,但這種意志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志的產物。因為國際間條約約束的是多個國家的行為,所以只有國家間達成共識時才能制定出國際法。同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安奇羅蒂也主張二元論,他承認兩者在調整的社會關系上的不同點。國家間就有關個人的規則達成協議,這種協議將被放在國際法之外。奧本海在國際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中就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是獨立的法律體系,有著明確的界限,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會是國內法的內部法律,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國際法規則可以在國內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被國家內部法律所采納,已經內化為國際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純的國際法。這種觀點避免了一個法律體系優于另一個法律體系的任何問題。因為兩個法律體系沒有共同的適用場所,每一種法律體系在自己的范圍內是最高的。
2.對二元論的評價
二元論著重對兩者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兩者分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實際情況。但其論斷相對絕對化,并不能說明兩者關系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新出現的事實。二元論所認為的絕對的不同法律體系,在實際情況中,比如國際法與國內法制定的主體,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內法部分規范與國際法之間都存在相應的聯系。它從形式上的差異得出兩者之間的絕對對立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使人難以接受,同時也不符合各國的實踐。endprint
二、兩者間的相互實踐
(一)國際法中適用國內法的實踐
國內法從國際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斷地影響著國際法,具體表現在羅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羅馬法中的相關內容。隨著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發展,在國際法層面上適用國內法表現出了國際組織對一國國內法的態度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這種表現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以國內的法律作為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根據。在一國作出承諾的國際條約中,國家應當遵守自身的義務,當不履行自身的義務從而引起國際法上的法律后果時,即使一國的行為在其國內法管轄范圍內是合法的,但在國際上仍是非法行為,仍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
2.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不得是自身的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并強行要求其他國家遵守。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國際上盛行的單邊主義,同時也是國際法上尊重國家主權,不干涉國家內政原則的要求。
(二)國內法中適用國際法的實踐
國際法在國內法的適用的方式,多采用“轉化”與“采納”兩種方式?!稗D化”是指國際法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因為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所以必須通過國內的立法活動將其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中,使其成為國內法或者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有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者其他的憲法活動。“采納”是指直接將國際法當中的規定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直接適用到國內法當中。采取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基本上與本國的法律不相矛盾。
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適用可分為國際習慣的適用與國際條約的適用。
1.國際習慣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國際習慣法要優于制定法,對于國際習慣多采用采納的適用方式。這一立場被大多數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但也有國家對國家習慣的采用有相應的限制,比如英國認為如果國際習慣法與議會法令相沖突,議會法令優先,國際習慣法與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沖突,則是司法先例優先。
2.國際條約的適用
國際條約作為各國根據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協之下而達成合意的產物,它與國內法的適用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特點。就其適用效力而言,在美國,國際法被認為是本國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則,已經被美國明確地采用。在德國,其《基本法》第25條則規定,一般國際法規則構成聯邦法律的一部分,并優于法律,而且為聯邦領土上的居民直接創設權利與義務。荷蘭則認為國際條約不僅優于一般國內法,也優于憲法(此時,與憲法相沖突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同意才能有這種優先地位)。
三、總結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為解決國際法與國內法適用中的沖突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就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異性轉變為其中的聯系。結合國際上的理論學說,以及各個國家對國際法的實際應用的實踐,在實際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我們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兩者間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
從適用主體,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是顯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并不會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國不能使其本國的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隨便修改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不允許將其本國的法律強加于他國的法律之中。當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當然要適用由國家間達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當一國不遵守這些法律規范時,自然要承擔國際上的法律責任。
(二)兩者之間聯系密切,互相補充
國際法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利益,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對外政策的集中體現。隨著國際間各國交流越發密切,其中的利益關系也越發緊密,自然會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規范來來約束各國行為,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盡力維護和擴大每個國家的利益。同時,國內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內部利益,外部利益與內部利益能夠達到相互平衡與協調,是一國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所在。所以可以說,在國家利益方面,兩者是相互貫通,互補互助的關系。
(三)積極面對兩者之間的沖突
探尋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者之間沖突規范的出現,而在實踐中兩者在某些具體的法律規范上必然會存在沖突。但是,當沖突出現時,在一國已經對有沖突的條約聲稱保留的前提下,此國際條約便不具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力,也不存在為違反此條約而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國已經同意加入某國際條約,則必須要按照“約定必須遵守”的原則,嚴格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當事國不能以本國的國內法作為其不履行職責的接口。此外,一國還要及時修改國內法律法規,或者及時發布權威性的司法解釋,使本國法律與已經簽署并認可的條約規定相符合。
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決兩者間的沖突,保證兩者正確合理的適用,維護本國利益,促進世界各國關系和平健康穩定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