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
摘要:學生在計算時產生錯誤的原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由于某些知識不理解;二是基本口算不熟練,造成計算失誤;三是由于學習習慣不好,如抄錯、看錯題目,計算過程不符合要求,沒有驗算的習慣等。
關鍵詞:小學生 中高年級 計算能力
新課程的改革,刪除了一些比較繁瑣的計算題,計算難度大大下降,然而學生計算的錯誤,卻是小學教學中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階段各年級考試試卷來看,有關計算的內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約80%,而學生計算的錯誤率卻非常高,約占分值的10%至15%之間。可見學生的計算能力普遍較低,無疑給學生的學習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在平常教學中,學生的計算錯誤屢見不鮮,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現。學生在計算中常常出錯的原因不僅僅是馬虎粗心,而且還有其邏輯思維能力與計算知識、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要通過口算訓練培養速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能力決定了學生的計算水平。日常性口算訓練具有費時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效果久、好操作的特點。通過課前2分鐘口算、睡前2分鐘自測、階段性口算過關檢測等訓練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口算的速度與準確率,養成了學生口算的習慣和思維的敏捷性。
口算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應具備較強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每天利用課堂三分鐘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題,如1.25×0.8=0÷2.8= 0.25×4= 6.5÷6.5=……這些口算題我經常以卡片、PPT課件、聽算、小黑板視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組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答,然后由我計時,看該組學生答完十道題一共用了多少時間。于是我一個星期進行一次評比,看哪組學生答對的人數最多,并且答十道題用的時間最少,哪組就為本星期的口算優勝組,并給予優勝組獎勵。這樣以競賽的形式進行口算訓練,學生們的積極性相當高,口算的興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要利用筆算訓練提高正確率
筆算是計算的關鍵,小學階段大部分數學題都要求學生通過列豎式的方法進行筆算,因此,這一內容是學生們特別容易出錯的,在計算時也特別粗心,像我現在教的五年級教材中——小數的乘、除法這些知識,在計算時學生們是感覺最頭痛的,稍微不細心,就有可能打錯一個小數點、少寫或多寫一個零等這些錯誤,并且這兩個單元學生在計算時正確率都不高,做題時錯得多。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我馬上在班里開展利用每天三題訓練學生的筆算能力。訓練時間為五分鐘,訓練任務是完成三道筆算題,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對,累積五次,將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沒想到,這樣的訓練方式學生們很喜歡,也非常期待這樣的筆算訓練,一個月下來,前幾次的訓練效果不盡人意,滿分的不多,但后幾次的訓練結果讓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筆算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正確率也提高了很多,從滿分寥寥無幾上升到一個班有三十幾名學生都取得了滿分的成績,這樣驚人的效果,讓我感到非常的驚喜和快樂。由此證明,學生們的這種筆算訓練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實可行的。
三、要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
所謂的算法多樣化,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在一個班級中,就會出現不同的算法。這就叫算法多樣化。有了算法多樣化,才有了討論交流的必要,從而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所以,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具體做法:
1.尊重學生的不同算法。素質教育的本質應該體現在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發展上,而每個學生發展的關鍵是要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給每個學生提供參與機會,使他們在參與中得到發展。算法多樣化就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參與機會。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節課中,計算24×16教師請每一個同學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結果。學生給出了這樣一些計算方法:
24+24++24=384
16+16+……+16=384
24×4×4=384
24×10+24×6=384
3×8×2×8=384
24×16=384(豎式筆算)
……
每個學生都可以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優生可以做得多而深些,基礎差的學生也不至于無從下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了方案,發現的結論都是正確的;無論程度如何,都會給學生帶來快樂,這種快樂感使學生心甘情愿繼續去尋求更多、更好的問題,而沒有無可奈何的被迫練習的感覺,這樣的參與帶有極大的主動性,每個學生在這樣的參與中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2.算法最優化。緣于對“算法多樣化”的熱衷,“你喜歡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為很多課堂常常出現的一句話。在多數課堂上教師花費大部分時間引導各種算法,然后一律稱好,新課標不急于優化,有些教師干脆不優化了。的確,算法多樣化滿足了課堂中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現著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使命。但是,我們必須在“算法多樣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樣化的效用關鍵在于呈現后,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認識各種算法的特點和價值,學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靈活的選擇恰當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師卻把提倡算法多樣化當成讓學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為只要是學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學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認為這樣就是“自主”。
四、要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學生在計算時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由于某些知識不理解,學生在計算時并不意識到是錯誤的。二是基本口算不熟練,造成計算失誤。這兩種錯誤都是在學生當中存在的。不從計算方法和口算方面進行糾正,錯誤就很難更正。三是由于學習習慣不好,如抄錯、看錯題目,計算過程不符合要求,沒有驗算的習慣等。多年以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的計算發生錯誤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因素是屬于學生不良的計算習慣方面造成的問題。
書寫潦草,格式混亂,粗心馬虎,都是造成錯題的原因。要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就要克服這些不良習慣,培養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自覺檢查、隨時驗算的好習慣。我要求學生在做題時,精神要集中;書寫時,數字符號要工整,以“提筆即是練字”為宗旨;格式要規范,以數學書上的例題為樣板;計算時要做到“三對照”和“縱橫檢查”,保證做一步對一步。“三對照”是一種防止馬虎大意的有效驗算方法,具體做法是:(1)從書上抄到作業本上時對一遍,檢查是否抄對了。(2)從橫式抄到豎式上對一遍,檢查豎式上的數是否抄對了。(3)豎式計算后,把結果抄到橫式上對一遍,檢查是否抄對了。“縱橫檢查”指的是:(1)橫著檢查運算順序。(2)豎著檢查數字和符號及小數點。這種檢查方法,最適用于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的自我檢查。利用這兩種方法進行自我檢查,既能及時發現錯誤并加以改正,還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計算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和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