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玉林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河南焦作 454000)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DH)多由心臟及其大血管發育障礙而引起患者心臟解剖結構出現異常,部分患者是因出生后某些孔道未能正常關閉,患者易出現青紫或者呼吸障礙等癥狀,嚴重者將并發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影響健康發育。為探究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診療方法及臨床效果,對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7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7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46例,女41例,年齡7個月~12歲,平均年齡(5.3±2.1)歲。20例房間隔缺損,34例室間隔缺損,33例動脈導管未閉。入選患者均經過臨床資料、實驗室以及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患者對研究方案及目的等有知情權。
1.2 研究方法 入選患者均進行血培養、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病原菌的患者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1~2個月的抗生素靜脈滴注[4]。若手術時機成熟則行手術治療[5]。患者出院后,通過隨訪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主治醫師、護理人員對患者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統計,歸納CDH患者發生IE的因素及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健康質量、生活能力、積極心態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疼痛不適、對藥物依賴性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xˉ±s,分)
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發病后以發熱為主要表現,且多數患者為不規則發熱,發熱時間相對比較長,平均約50 d[6]。目前,臨床上對于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整體預后較差[7]。分析其可能原因:家屬重視程度不夠;基層醫院診療不規范;抗生素藥物的使用不規范等。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應早期根據實驗室病原菌結果采取積極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而在心力衰竭、感染不能控制及預防栓塞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手術前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為盡可能早的進行手術創造條件。只要超聲發現瓣膜贅生物,在全身情況可以耐受手術的條件下,無論贅生物直徑大小、目前是否發熱、抗感染療程是否完成,均主張積極手術[8]。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健康質量、生活能力、積極心態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疼痛不適、對藥物依賴性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治療前應加強病原學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選擇針對性抗生素。可結合臨床表現、血培養和超聲資料綜合分析,一旦確診盡快創造條件行手術治療。
[1]劉文鎧.86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治臨床分析[J].中國藥業,2015,24(1):82 -84.
[2]鄭向陽,梁志強,王平凡,等.50例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6):854 -855.
[3]顧燕,金梅,鄭可,等.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42例臨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4,33(2):227 -231.
[4]李迎賓,伍黎明.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研究(附136例臨床病例)[J].中外醫療,2014,11(11):36 -37.
[5]張健瑜,楊超,梁茜,等.79例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9):2045 -2047.
[6]劉海紅,趙鐵英,田甜.影響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預后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7):4248 -4249,4252.
[7]陸小虎,邵永豐,張石江,等.先天性心臟病繼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治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2):3323 -3324.
[8]成革勝,王明旭.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介入治療5例[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3(2):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