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榮
摘要:新時期如何創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制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破解小農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的重要路徑與方式。本文著重從拓展農村產權交易內容,建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構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制,培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構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制,培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期對當前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所理論借鑒。
關鍵詞:創新 產權流轉 交易制度
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主的農村生產要素產權流轉交易,是我國農業在向現代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一方面,由于農業人口的轉移,以承包耕地經營權為代表的農村生產要素有了流轉和集中的可能;另
方面,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生產,這種社會化生產也進步要求農村生產要素能夠實現流轉交易。目前,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主要流轉交易內容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全國各地逐漸興起。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農村承包集體耕地的農民家庭約2.3億戶,其中有近4440萬戶發生了流轉出承包耕地的行為。以各種形式流轉的承包耕地,已經相當于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1.23%。全國農村簽訂耕地流轉的合同份數約31.07萬份,占流出承包耕地經營權家庭數量的70%;簽訂流轉合同的耕地面積占流轉總面積的651.7%。創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制度,已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一、拓展農村產權交易內容,建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體系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需要從整體上架構,組織農村有形產權和無形產權的評估交易,建立統一的、綜合性的產權流轉交易體系,促進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擴展市場容量,降低交易成本,改變部門分割的現狀。一是要拓展農村產權交易品種,除各地已普遍開展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林地的使用權和林木的所有權、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交易品種外,可以考慮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農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村生產性設施使用權等交易品種,使交易品種更多、交易范圍更廣。二是要歸并農村產權交易產品,將分屬國土、房產、水務、農業、林業、知識產權等部門的產品進行整合,搭建統一的交易平臺,既避免各自為戰、重復投資建設,也方便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業主咨詢和交易。三是要加強市場引導,吸引更多交易主體。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對獲得財政、信貸重點支持的項目開展交易業務和配套服務,試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業務,引導農民和投資者進場交易,提高各類市場主體進行農村產權交易的積極性。
二、構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制,培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
保障農村產權高效順暢流轉,為農村資源要素的發現和兌現搭建堅實的橋梁,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制,培育全面開放的市場體系。是要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務,開展農村產權資產評估、詢價、經紀代理、糾紛仲裁等業務。二是要提供便捷的融資服務,開展金融創新,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農村產權融資服務。農村生產要素通過確權、評估后抵押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使農民獲得資金,這樣方面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深刻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拉動內需,緩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融資瓶頸制約。這種融資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三是要提供豐富的信息服務,利用網絡平臺,廣泛征集農村產權轉讓、受讓信息,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信息庫。四是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服務,針對投資主體、產權受讓主體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積極組織推介、對接、培訓、咨詢活動。五是要開發特色產業項目,根據收集的特色信息,圍繞現代農業規劃和各地產業特點及農業設施、交通、運輸變化趨勢,發掘培育一批特色產業項目。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逐步改變觀念,將農村的全部生產要素資源轉變為資產,并在全面普查、全面分配、全面確權、全面登記、全面頒證的基礎上,將這些資產逐步實現資本化,進而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村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從而在此基礎上徹底改變農村資本要素市場發育滯后的狀況。
三、堅守“三農”政策紅線,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法律規范體系
今年的中央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必須不觸及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不改變土地集體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因此,要進步總結全國近年來農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的農村生產要素流轉的實踐與經驗,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政策,適時出臺全國性的指導政策,建立和完善法律規范體系,使農村資源全要素產權的流轉更加規范化。一是要規范農村產權交易活動的運營,實施統監督管理、統交易規則、統信息發布、統交易鑒證、統收費標準、統平臺建設。二是要公開披露農村產權交易活動全過程信息,陽光運營,接受交易主體、相關部門、企業和農民的有效監督。三是要嚴把“農用地”、“耕地”、“基本糧田“和“流轉不改變用途”等重要關口,對于定要改變用途的流轉土地,嚴格審批程序,采用“指標置換”、“耕地補造”的辦法確保耕地紅線不突破。四是要加強法制建設,出臺《農村產權登記托管管理辦法》、《農村土地經營權評估辦法》等相關管理制度,制定完善農村產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開展法律政策培訓,有條件的管理部門和交易機構聘詰律師及咨詢機構作為法律顧問,以保證農村產權交易活動全部全程依法進行。四是嚴守法律底線,對于某些需要突破現行有關法律法規的交易活動,不直接與現行法律沖突,而是采取變通的方式,使之與現行法律銜接。